《蒙古包外的“风解药”》下卷(2 / 2)

羊骨上写着:“风可汗,生沙岗,性烈如烈火,能破寒冰障。采之留其根,煮之加甘棠(甘草)。虚者减其量,热者配寒凉。守此金玉言,草原永安康。”</p>

其其格指着羊骨说:“‘风可汗’虽好,却有禁忌。你要记住:‘汗多怕风者’不能用,那是‘闭门留寇’;‘阴虚火旺者’不能用,那是‘火上浇油’;采的时候,必须留三分之一的根,让它明年能再长;种的时候,要选沙质土,不能太湿,它耐旱怕涝。”</p>

阿古拉跪在地上,双手接过羊骨,郑重地说:“阿妈放心,我一定记住,传给后人。”</p>

其其格去世前,拉着阿古拉的手,望着窗外的沙岗子:“我死后,把我葬在沙岗子旁,我要看着‘风可汗’一年年长,看着你把它的故事传下去……”</p>

阿古拉按照其其格的遗愿,把她葬在沙岗子上,就在那丛最早发现的“风可汗”旁边。他在其其格的坟前,立了块石头,上面刻着其其格教他的歌谣:“风可汗,立沙岗,寒邪来,它敢挡;一碗汤,汗津津,保平安,护家乡。”</p>

每年春天,阿古拉都会带着部落的年轻人,去沙岗子祭拜其其格,给“风可汗”培土、浇水。他把羊骨上的秘诀,一句句教给年轻人,还带着他们辨认配伍的草药:“这是甘草,‘风可汗’的好伙伴;这是杏仁,能帮‘风可汗’顺气……”</p>

部落里渐渐形成了一个规矩:每年“风可汗”发芽时,都要在沙岗子举行“祭草仪式”,由最年长的人讲述其其格和阿古拉的故事,年轻人则献上哈达,祈求“风可汗”长势旺盛,护佑草原平安。</p>

第八章:白马踏岁月,青茎续传奇</p>

阿古拉四十岁那年,成了部落的首领。他骑着当年商队送的白马,赶着羊群,守护着草原和“风可汗”。他的儿子“小巴特尔”,已经长成了健壮的少年,跟着他学认草药,学配药汤,像当年的阿古拉跟着其其格一样。</p>

小巴特尔问父亲:“爹,‘风可汗’为啥这么厉害?”阿古拉指着沙岗子上的草说:“因为它扎根深,能吸到地下的阳气;茎秆直,能顶住天上的寒风;叶片细,能减少水分流失。它把所有力气都用来对抗风寒,自然能帮人赶走寒邪。”</p>

他把那块刻着秘诀的羊骨,传给了小巴特尔:“这是咱草原的‘药经’,你要像守护羊群一样守护它,像记住草原的路一样记住它。”</p>

有一年,呼伦贝尔草原爆发了一场“风寒疫”,很多牧民都病倒了。阿古拉带着小巴特尔和部落的年轻人,采了大量的“风可汗”,按不同体质配伍,分发给各家各户。他们还在部落的中心,架起大铜锅,煮上“风可汗”汤,供那些行动不便的老人和孩子饮用。</p>

这场瘟疫,因为有“风可汗”,部落里没有一个人死亡。邻近的部落听说了,都来求助,阿古拉让小巴特尔带着他们去采草,教他们用法。</p>

“草原的草,够所有受苦人用。”阿古拉对小巴特尔说,“别学那些守着水源不让人喝的吝啬鬼,草是活的,越分享,长得越旺。”</p>

民国二十六年,日本人占领了呼伦贝尔,想把草原上的草药都搜刮走,包括“风可汗”。阿古拉带着部落的人,把“风可汗”的种子藏在羊粪里,运到更深的草原,还故意把一些劣质的草根交给日本人。</p>

“这是草原的根,不能让外人挖走。”阿古拉对小巴特尔说,“只要种子还在,‘风可汗’就不会绝,草原的希望就不会绝。”</p>

抗战胜利后,阿古拉已经是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他把部落的首领位置传给了小巴特尔,自己则守在沙岗子旁,看着“风可汗”春生秋枯。有人问他:“阿古拉,你守着这草,守了一辈子,值吗?”</p>

阿古拉笑着说:“草护了我一辈子,我守它一辈子,咋不值?你看这草,风越大长得越直,就像咱草原人,再难也不会弯腰。”</p>

第九章:歌谣传千里,青茎映晚霞</p>

新中国成立后,小巴特尔成了草原合作社的社长。他在阿古拉的指导下,在沙岗子建立了“风可汗”种植基地,既保护了野生资源,又保证了药源。他还把“风可汗”的故事和用法,告诉了来草原考察的中医专家。</p>

专家们惊叹于草原牧民的实践智慧,告诉小巴特尔:“这‘风可汗’,学名叫麻黄,是中医里治疗风寒咳喘的重要药材,你们的配伍方法,和中医经典《伤寒论》里的‘麻杏石甘汤’道理相通呢!”</p>

小巴特尔把专家的话告诉了阿古拉,阿古拉躺在毡房里,听着窗外“风可汗”被风吹动的“沙沙”声,笑着说:“不管叫啥名,能治病的就是好草。草原的法子,中原的书,说到底是一个理:顺草木性子,护人间平安。”</p>

阿古拉去世那年,草原上下了一场罕见的大雪,像给草原盖了层白被子。小巴特尔把阿古拉葬在其其格老阿妈的旁边,沙岗子上的“风可汗”,在风雪中挺得笔直,像无数个哨兵,守护着长眠的人。</p>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