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他发现蝗虫真的绕着猪苓窝走,像被什么东西挡着。更奇的是,撒过艾草灰的地方,长出了些紫色的小花,花谢后结的籽,落地就生根,虫子一吃就死。</p>
"这是山神给的新规矩。"石守业把花籽收集起来,分给村民,"护珠,不光要留,还得想办法让它长得更好。"</p>
他开始研究猪苓的脾气:喜阴怕晒,就种上藤蔓给它遮阴;喜湿怕涝,就挖排水沟;和蜜环菌是伴,就特意在猪苓窝旁埋上带蜜环菌的木头。太白山的猪苓,长得越来越旺,连以前没猪苓的北坡,都冒出了新的菌丝。</p>
山外的药农听说了,都来向石守业取经。他不藏私,把自己记在麻纸上的"护苓经"抄了几十份,分发给大家:"猪苓是山的,也是大家的,护好了,谁都能有得用。"</p>
有人问他:"守业,你就不想多挖点,换座大房子?"</p>
他指着太白山:"山就是最大的房子,猪苓就是最好的家当。"</p>
九、珠传千里 神恩永驻</p>
石守业的麻纸越记越厚,后来被山外的秀才抄录下来,取名《太白山猪苓谱》,里面不光有猪苓的挖法、护法,还有各种配药的方子:猪苓配白术,治脾虚水肿;猪苓配茯苓,治湿热淋证</p>
有个走西口的药商,带着《猪苓谱》到了蒙古,用太白山的猪苓治好了牧民的"水臌病"(一种严重的水肿)。牧民们没见过猪苓,以为是黑珍珠,对着太白山的方向磕头,说要感谢"东方的珠神"。</p>
消息传回太白山,石守业把牧民的感谢词刻在山神庙的石碑上,旁边画了头骆驼,驼着串猪苓。"山神的恩,传到天边了。"他对着石碑笑,眼里的光,像望人石上的露珠。</p>
他老了以后,把"守珠人"的担子交给了儿子石念山。念山比他更有学问,进过县城的学堂,知道猪苓的学名叫"polypor ubelt",知道它的利水作用是因为含有"猪苓多糖",但他还是像祖辈那样,进山前必烧香,挖苓后必填土。</p>
"科学是道理,山神是情理。"他对学堂的先生说,"道理让我们知道猪苓是什么,情理让我们知道该怎么对它。"</p>
先生听了,把这话写进了书里,说太白山的人"懂天,也懂地"。</p>
如今的太白山,成了着名的"猪苓之乡"。每年春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药农,来这里学习种猪苓、护猪苓。他们会先去山神庙祭拜,再去石守业的后人那里讨张"护苓经",然后才小心翼翼地走进山林。</p>
太白山神的冰晶宫里,万象珠映着山下的景象:穿着各色衣服的人,在猪苓地里忙碌,有人在搭遮阴棚,有人在撒菌料,有人在给猪苓浇水,脸上都带着敬,眼里都带着暖。</p>
山神摸了摸胸口的万象珠,珠里映出最初的那颗猪苓,黑褐发亮,断面的白纹里,能看见石生的破篓子,石根的木牌,石守业的麻纸,石念山的书本像一串珠子,把人与山的缘分,串了起来,亮闪闪的,永远不会断。</p>
结语</p>
太白山的猪苓,从来不是普通的药材,是山神的悲悯,是人与自然的契约。从石生的敬畏,到石守业的守护,再到石念山的传承,一代代人用行动诠释着"取三留七"的真谛——不是被动的遵守,是主动的感恩;不是对神灵的恐惧,是对自然的尊重。</p>
当猪苓的故事传到蒙古草原,当"护苓经"被写进书本,我们看到的,是最朴素的生态智慧:山给予的,人要珍惜;人取走的,要以另一种方式归还。太白山的雾,依旧会在贪心者面前升起,却不再是惩罚,而是温柔的提醒;太白山的猪苓,依旧藏在腐叶下,却不再是考验,而是人与山心照不宣的约定。</p>
山神的泪,早已化作漫山的猪苓,在太白山的腐叶里,在药农的笑容里,在每一个懂得"取之有度,还之有恩"的人心里,静静发光。</p>
赞诗</p>
太白山顶玄铁泪,</p>
滴入尘泥百年培。</p>
黑珠一颗济苍黔,</p>
水肿消弭笑颜归。</p>
挖三留七存仁心,</p>
雾锁迷途警贪杯。</p>
千年护得珠常在,</p>
山与人兮两不亏。</p>
尾章</p>
2018年,"太白山猪苓栽培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石家后人在接受采访时,手里捧着颗黑褐的猪苓,对着镜头说:"我们石家守了十八代猪苓,就守着一句话——山把最好的给了我们,我们也要把最好的还给山。"</p>
采访的镜头扫过太白山,漫山的猪苓在腐叶下泛着幽光,远处的望人石上,雾气缭绕,隐约能看见个玄铁身影,正对着山下微笑。山风吹过,猪苓叶沙沙作响,像在重复那句说了千年的话:</p>
"取珠有度,还山以恩。"</p>
喜欢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请大家收藏:()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