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p>
那植物长着羽状复叶,叶片边缘带着锯齿,根茎呈结节状,断面黄白相间,散发着一股特殊的香气。陈墨一眼就认出来了——这是苍术,辛温苦燥,能燥湿健脾,祛风散寒。他忽然明白了:今年的时疫,是"湿邪"与"寒邪"勾结所致,猪苓虽能利水渗湿,却少了散寒之力,若与苍术配伍,苍术之辛温能助猪苓祛湿,猪苓之甘淡能制苍术之燥烈,这便是"相畏"又"相须",七情之中,两味药互为制约又互为助力。</p>
他赶紧采了苍术,与猪苓、茯苓、泽泻配伍,又加了些生姜、大枣调和脾胃。这次再去镇子,村民们半信半疑地接过药汤。喝下去没多久,就有人喊:"不吐了!肚子不疼了!"消息传开,越来越多的人来求药,陈墨索性在镇口支起药炉,日夜熬药。</p>
黑熊山神也来了。它没走进镇子,只是蹲在镇口的老槐树上,琥珀色的眼睛望着药炉里升腾的蒸汽,像是在守护着什么。有胆大的村民问陈墨:"那黑熊是来监督你的吗?"陈墨摇摇头:"它是来守护这方子的。苍术生于阳坡,猪苓长于阴沟,一阳一阴,一燥一润,本是相克,却因时疫而相生,这便是天地的智慧。"</p>
时疫很快就平息了。村民们为了感谢陈墨,在镇口立了块石碑,刻着"苓术济世"四个大字。陈墨却把功劳归于黑熊山神:"不是我医术高明,是山神教会了我'七情'的真意——药无好坏,配伍得当,相克也能相生;人无贵贱,心怀敬畏,万物皆可相融。"</p>
七、岁月轮回 运气体悟</p>
不知不觉,陈墨在太白山待了十年。他的头发添了些白霜,背也微微有些驼,可眼神却越来越亮,像大黑沟深处的泉水,能照见草木的魂魄。他不再是那个背着半本医书的落魄少年,而是成了太白山一带有名的"苓先生",不少人千里迢迢来求他看病,他总是分文不取,只让求医者带些家乡的草药来,说是"以药换药,以心换心"。</p>
这年秋天,太白山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旱。从夏至秋,滴雨未下,河里的水见了底,地里的庄稼枯死了大半,连大黑沟的腐土都变得干裂,猪苓也长得比往年瘦小了许多。山民们慌了神,都说这是上天示警,纷纷跑到鹰嘴岩前烧香祷告,祈求黑熊山神降雨。</p>
陈墨却在观察猪苓的变化。他发现,干旱的年份,猪苓的外皮会变得更厚,颜色也更深,掰开来,断面的纹路比往年更细密。"这是猪苓在自救啊。"他对身边的徒弟说,"天旱则湿气少,猪苓便加厚外皮锁住水分,这是顺应'五运六气'的变化。今年是水运不及,火气偏盛,猪苓的利水功效虽弱了些,却多了份清热的力量,正好应对这秋燥。"</p>
他用今年的猪苓配伍麦冬、玉竹,制成滋阴润燥的药方,治好了不少因秋燥引发的咳嗽、便秘。可山民们还是盼着下雨,有人甚至提议:"要不咱们多献些猪苓给山神,求它老人家降雨吧?"陈墨摇摇头:"山神不是龙王,它管不了降雨。但它让我们懂得,顺应自然,方能生生不息。"</p>
就在这时,黑熊山神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它连续几天都在大黑沟里刨土,把那些长得瘦小的猪苓一个个刨出来,堆在鹰嘴岩上。山民们吓坏了,以为山神要发怒,陈墨却看出了端倪——那些被刨出来的猪苓,都长在蜜环菌稀疏的地方,而黑熊刨过的土坑里,都留下了一些带着蜜环菌的腐木。</p>
"我明白了!"陈墨恍然大悟,"猪苓靠蜜环菌生长,天旱则蜜环菌活性降低,这些猪苓就算留在土里也长不好。山神把它们刨出来,是让我们取之,而把蜜环菌的菌丝留在土里,等来年雨水充足了,就能长出更多的猪苓。这才是'秋收冬藏'的真意——不是一味地索取,也不是盲目地保存,而是按需取舍,为来年留有余地。"</p>
他带着徒弟们把鹰嘴岩上的猪苓小心收好,一半用来制药救济百姓,一半切成薄片埋回土里,又在上面盖了层腐叶。刚做完这一切,天空就响起了轰隆隆的雷声,紧接着,久违的雨水便倾盆而下。山民们欢呼雀跃,都说这是陈墨的诚心感动了上天,只有陈墨知道,这雨不是求来的,是自然的轮回,就像猪苓的生长收藏,自有定数。</p>
八、苓心传承 熊照千古</p>
又是一个春天,陈墨已经年过花甲。他把徒弟们叫到鹰嘴岩前,指着那只换了无数次的老藤袋说:"我要下山了。这大黑沟的猪苓,你们要好好照看,记住'三不挖':未成熟的不挖,蜜环菌少的不挖,留给山神的第一兜绝不私藏。"</p>
徒弟们不解:"师父,您走了,谁来给我们讲药理啊?"陈墨笑了,指了指身边的黑熊山神——这些年,它已经成了陈墨的老伙计,时常跟在他身边,看他采药制药。"山神会教你们的。"他说,"你们看这猪苓,生于阴湿却能利水,是因为它懂'阴阳平衡';与蜜环菌共生,是因为它知'相生相济';顺应四季变化而生长收藏,是因为它循'自然之道'。这些,比我讲的医书有用多了。"</p>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