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轶说》</p>
金轮轧轧印霜台,</p>
铁毂沉沉辙自开。</p>
王道岂因谁俯首,</p>
霸图何问尔衔哀。</p>
辗前预告仁心在,</p>
过后方知死令来。</p>
人间万路皆通彻,</p>
唯有苍生不敢抬。</p>
……</p>
《三轶说》赏析:以唐宋诗词风骨观照“权力镜像”下的苍生悲歌</p>
《三轶说》全诗仅八句,却以凝练的意象、冷峻的笔触,勾勒出权力与苍生的深刻对峙,其沉郁顿挫的格调、讽喻现实的内核,恰与唐诗宋词中“以诗鉴世”的传统一脉相承。从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悲悯,到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忧思,再到辛弃疾“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的愤懑,唐宋诗词始终以“载道”为魂,将个人情志与家国苍生紧密相连。《三轶说》亦循此路径,以“金轮”“铁毂”为权力符号,以“苍生不敢抬”为民生写照,在短短五十六字中,铺展出血肉丰满的时代镜像,其艺术手法与思想深度,皆可在唐宋诗词的坐标系中寻得呼应与突破。</p>
一、意象建构:承唐宋“物载情”传统,铸权力象征新境</p>
唐宋诗词善以“物”为媒,将抽象情感与思想具象为可感的意象——李白以“黄河之水天上来”喻时光奔涌,苏轼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抒壮志难酬,李清照以“梧桐更兼细雨”写孤寂凄凉。《三轶说》开篇亦承此技,以“金轮轧轧”“铁毂沉沉”两个听觉与视觉交织的意象,为全诗奠定沉重、压抑的基调,其意象的象征张力,可比肩杜甫《兵车行》中“车辚辚,马萧萧”的开篇造势。</p>
“金轮”二字,自带华贵与威严,却以“轧轧”之声破之——“轧轧”本是车轮碾过地面的粗粝声响,此处与“金轮”的“贵”形成强烈反差,暗示权力的光鲜外衣下,藏着碾压一切的粗蛮。这种“以声显质”的手法,可溯至白居易《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以声音传递事物本质;而“铁毂沉沉”则进一步强化权力的重量——“铁”喻其坚硬、冰冷,“沉沉”状其厚重、难以撼动,恰如杜牧《阿房宫赋》中“蜀山兀,阿房出”所写的秦代暴政,以物质的“重”折射权力的“暴”。</p>
更妙的是“印霜台”与“辙自开”的细节。“霜台”本指御史台(唐宋时监察机构),后多喻清正之地,而“金轮”在“霜台”上留下印记,暗指权力对“清正”的侵蚀;“辙自开”则更具压迫感——车轮未到,车辙已“自开”,并非车轮碾压而成,而是权力的威慑力令万物“臣服”,这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权力隐喻,比李白《古风·秦王扫六合》中“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的直白描写,更添一层阴冷的讽刺。唐宋诗词中的权力意象,多以“龙”“虎”“剑”等显霸气,而《三轶说》以“车轮”为喻,避开了传统的宏大叙事,转而聚焦权力对日常空间的碾压,更显真实可感。</p>
二、情感基调:融杜陆“忧民”情怀,写冷峻悲悯之思</p>
“忧国忧民”是唐宋诗词的核心精神之一。杜甫一生颠沛流离,却始终“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其诗中满是对苍生的悲悯;陆游虽仕途失意,却至死不忘“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其忧思中藏着对家国的赤诚;白居易则以“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为信条,写下《卖炭翁》等讽喻诗,揭露权贵对百姓的掠夺。《三轶说》的情感基调,正承接了这种“忧民”传统,却以更冷峻的笔触,写出了悲悯之下的绝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