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ta-ad-slot="6549521856"</ins
102   番外五
◎分家。◎
孟半煙說服孫娴心同意分家之後, 很快就帶着謝鋒把府裏公中的賬目給大致理了出來。
武承憲在國子監讀書,武承安已經托司馬儀提前打好招呼,等幾年後武承憲從國子監學成, 若是不走科考出仕這條路子, 就送他去邊關待幾年。
分家有他一份,但因着他還未成家,方姨娘也不可能這麽早早地跟着兒子出府去養老,孟半煙和武承安商量過, 對這個弟弟的安排是分家不分鍋。
該武承憲的那一份家産, 連同他成親公中該出的那一份聘禮給他分出來,他和方姨娘依舊住在府裏。反正東跨院這一路本就算是在府裏最獨立的房頭,分不分家都離松雲院遠着,沒什麽妨礙。
吃穿用度和每月的月例銀子也都和以前一樣, 畢竟分家的只有武承憲,方姨娘還是武靖的姨娘,府裏該奉養她到老, 這是天經地義的。
等到日後武承憲大了成親了, 身上有了功名官職, 到時候他想要把姨娘從府裏接出去,那是以後的事用不着現在操心。
兩個姑娘,武承蔻自從武承宜被關進西院以後,沒幾天就恢複了以往的生活。
一個人守在西院最後那一進院子裏獨自過日子, 每天早上風雨無阻去正院給孫娴心請安,留下來吃過早飯再見一見僮奴。
僮奴讀書有些日子了,人長高了不少也懂了些道理, 雖然還說不清自己的處境, 但也已經明白自己現在只能見到小姑姑, 自己要跟小姑姑多親近。
所以每天吃過早飯以後,總要賴在武承蔻身邊多待一會兒,即便姑侄兩個湊在一起沒什麽話說,僮奴小小一個孩童也不覺得無趣。
武承蔻本就不愛讀書,西院一再敗落她就更加不在往家塾裏去。閑暇的時候多在屋裏自己作女紅看些閑書,新帝登基把家裏交給兒媳之後,孫娴心騰出功夫來給兩個姑娘相看夫家,也就把她留在身邊教授一些管家的本事。
孫娴心這個嫡母和武承蔻這個庶女,兩人之間算不上有什麽感情。但嫡母的責任擺在這裏,孫娴心沒想過要為難她一個孩子。
武承蔻更通透些,她清楚只有好好在孫娴心身邊盡孝,才能讓她盡量給自己找一個好一些的婆家。
只有自己把管家的本事學好學透,日後嫁了人才能更加站穩腳跟。只有把自己的日子努力過得更好些,到時候才有可能借勢把哥哥姨娘和那蠢貨姐姐從西院裏撈出來。
所以在孫娴心把給她選中的兩個夫婿擺在她跟前的時候,武承蔻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刑部郎中府上的庶長子。
即便另一個人家中在揚州算得上本地豪族,她也絲毫沒有猶豫,畢竟隔得遠了再想插手娘家的事就更難了。
武承蔻的心思其實府裏大部分人都看得明白,但孟半煙和孫娴心都選擇了不戳破,因為她夠識時務。
她存着想要救姨娘哥哥的心本沒錯,但她能看清形式乖乖聽話就很難得。甭管她真心不真心吧,孟半煙和孫娴心都願意成全她這一次。畢竟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她嫁娶刑部郎中府對武家百利無一害。
兩家把親事定下之後,武承蔻本就準備了大半的嫁妝孫娴心也正式給她補齊了。分家只有把兒子往外分的道理,武承蔻作為待嫁女,自然用不着也不能再往外分。
武承宜被和謝姨娘一起關起來後,就再沒出來過。聽說剛關進去的時候謝姨娘還扒着窗戶破口大罵過,從孟半煙到孫娴心再到武承安和武靖,就沒有她沒罵到的人。
但随着時間慢慢過去,母女兩人之間的矛盾也日漸尖銳,謝姨娘和武承宜就是一個真小人一個僞君子,撇開母女這層遮羞布,兩人其實打心眼裏互相看不上。
以前謝姨娘得勢,武承宜在府裏過得比別家的嫡女也不差什麽的時候,兩人之間的矛盾自然算不得什麽。現在兩人同被關在西院裏皆不得自由,當然兩看相生厭。
謝姨娘先被關進來,因為犯了武靖的大忌諱,連房門都不準出。每天的一日三餐皆由婆子送進去,吃喝拉撒就在那麽小小一間屋子裏,好人也憋壞了,更何況本來也不怎麽好的謝姨娘。
而武承宜雖然被關進西院不能出來,但平時還是可以從屋子裏出來在院子裏走一走透透氣。
起初母女兩個還能隔着窗戶說說話,但時間長了武承宜自覺聽膩了謝姨娘那些俗話,就也不怎麽愛搭理她,整日就拿着本書坐在院子裏悲春傷秋,說些彎彎繞繞誰也聽不明白的話。
好幾次兩人吵得厲害了,看守的婆子壓制不住,只能往孫娴心那裏去告狀,氣得本來在給她相看人家的孫娴心又把這事給撂下了。
現在要分家,武承宜還沒定親自然就不存在嫁妝這一說,孟半煙只能按着武承蔻的嫁妝,掂量着把要陪嫁的鋪面田産留出來,至于其他該準備的,以後再去湊吧,至于好不好的那就沒人在意了。
把不能分走的和不用再分的先剔除,最後就剩下一定要從這個府裏分出去的武承定。按照本朝的規矩,嫡長子繼承七成家業,剩下的産業由其他兒子均分。
但這僅僅是明面上的規矩,絕大部分人家都是關上門來分家,只要沒因為分家鬧出人命鬧到衙門裏去,又有誰會插手旁人的家事。
都要分家了,孟半煙沒打算再刺激武靖。公中的現銀刨除兩個姑娘的嫁妝和武承憲的聘禮,算出來一共十二萬三千六百兩。
城中鋪面十二個,城郊田産上田一千畝,中田八百,下田分散在各處田莊上另算。城外的田莊大小八個,另附兩個山頭是從安寧伯府分出來時就有的,如今只是放在公中出息打理,不算在這次分家的範圍裏。
武承安分七成,留下的這七成就算是大學士府整個府裏的財産,往後武靖和孫娴心的奉養送終都由武承安負責。
剩下三成由武承定和武承憲平分,從此之後雖還是一個家裏的兄弟,但就要獨立門戶自己讨生活過日子了。
孟半煙從十二萬餘裏直接分出四萬兩,城中鋪面四個,上田三百畝中田二百四十畝,連同兩個大小差不多的田莊,一起拿給武承安看,“這些産業老三和武承定平分,放在哪家也夠豐厚的了。”
“府裏還有這麽多現銀呢。”武靖不是安寧伯府的大宗,即便這些年在戶部沒虧待自己,但看着妻子算出來的這份産業,還是有些驚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