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二)大昭为官指南(1 / 2)

沈沅在大理寺寺副的位子上干了六年,一般的官员,三年一次的大考核,但是也很少有人干个三年就挪地方的,特别是京官,人家没挪开,后头的就是想挪也没地方挪。</p>

再一个沈沅年纪不大,一般朝廷升迁,也不会优先年轻的,前头还有那么些老家伙的,俗话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而且在一个地方干久了,人就容易有惰性,这个时候肯定是要给换个位子紧紧皮的。</p>

而且可别觉着换位子就是升迁,每月的小考核,每年一次的年末考核,每三年一次的大考核,若是表现不好的,还想升迁?抱歉,那肯定是不成了,从几品上来的老老实实回去吧。</p>

像大理寺这样的地方,看的就是你办了多少案子,在一个案子里你做了哪些事儿,你的上峰同僚对你的评价如何。这些倒还好了,毕竟平日里只要好好干,与同僚们相处融洽,在这个方面,同僚们的评价都是手下留情的,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嘛。</p>

朝野上下大部分的官职都是如此,像御史台,御史们考核时的其中一个标准就是这个月又参了几个人,参完效果如何,若是哪个月参了皇上,还参对了,那这个月就可以高枕无忧了,“面刺圣人之过”,多大的荣耀啊,简直是御史们官场生涯的最大追求。</p>

也因为有这个考核标准在,通常在月底的时候,大昭上下大大小小的官员们都夹着尾巴过日子,生怕在这个时候就让那群御史抓着把柄了,月底京城各大青楼赌坊,那最多的就是御史们的眼线。能当御史的,一个嘴巴厉害,另一个不怕死,根本让人抓不着弱点,通常被参了也只能自认倒霉了。</p>

但是也有不同的,例如像京兆府这样的地方,京兆府常跟百姓们打交道,对京兆府上下官员的评判,自然主要看百姓们了。</p>

京兆府日常办了什么案子,即便是逮猫捉狗这样的鸡毛零碎儿,那也是要记录在册的,考核期,吏部专门有负责京兆府考核的官员,会去找这些百姓询问,当初的案子办得如何?有没有好好解决问题?有没有敷衍了事?</p>

为了防止京兆府的官员故意不记录办过的案子,吏部还有专门接收百姓“告状”的部门。可别觉着百姓们嫌麻烦或是不懂就不去告了,京城百姓们可都是热心肠,若是有人在路上抱怨让路人听见了,保管就有人站出来带着去吏部“告状”了。</p>

因此,京兆府的官员,俸禄也会比同品阶的高上一等,毕竟这日子,实在是不好过。</p>

每回听谢回说京兆府时,沈沅都觉得大理寺实在是个不可多得的好地方,也不必跟太多人打交道,一门心思办案子就得,沈沅在大理寺几年之后,时常忘了自己原来还有一个“听人心事”的能力,真正到了办案的时候就能发现,这个能力其实一开始是派不上用场的,就算是要听,那也得有个人才行啊。</p>

沈沅的能力在大理寺确实能有大用处,但是沈沅也是真正喜欢这些事儿的,毕竟从小时候起,沈沅就时常听着她爹给她讲的各种案子下饭,也能称得上一句“家学渊源”了。</p>

谢澄七岁,沈周行十二岁那年,沈耘决定要辞官了。年纪不小了,干多久是干呢,不如早些告老在家,好好享受享受儿孙绕膝的日子,再一个儿女接连升迁,沈肃已经从原先的文选司员外郎升任为文选司郎中,闺女也是大理寺寺正了,在黔州多年的侄儿沈端,升任为黔州知州,依旧跟他付出最多心血的云阳县百姓在一处,并且日后还会有更多。</p>

因此沈耘辞官,也有不想叫沈家太扎眼的缘故,他辞官后,头一件事就是带着母亲,还有孙子和外孙女儿一块回金陵住了几个月,毕竟金陵才是沈家的根。这回回到金陵,沈老夫人就不想再回京城了,人年纪大了,金陵是待了半辈子的地方,说什么都舍不得走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