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迷人的老祖宗们(1 / 2)

春山好处,空翠烟霏。</p>

庭院里种着的芭蕉从枯黄处冒出了几片新叶,瞧着那嫩绿的色泽甚是喜人。</p>

不经意间,春风温柔拂过。</p>

转眼便是初春。</p>

顾凉把矮凳轻缓的放回孟迟房间,路过后屋时,听到了身后学子们齐诵的声音,脚步微顿。</p>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p>

念的是《孟子·离娄上》。</p>

顾凉缓缓转身,抬眸看去。</p>

孟迟手里卷着书册,淡定自若的坐在桌案前,她依旧是粗布麻衣的装束,鞋子上还沾着新鲜的泥土,瞧着像是刚下过地,然后才急匆匆赶回来讲课一般。</p>

偶尔掀起眼皮,瞥一眼检阅着学子们表情是否到位。</p>

大部分时间都是闭着眼睛,随着底下的诵读声小幅度的轻晃着头,让底下人误以为她放任自流。</p>

然而她总是能精准的定位到谁念错了、漏了、走音了。</p>

孟迟的课堂,一向如此。</p>

你以为自己在顶层浑水摸鱼,其实老师在大气层眼神如炬。</p>

顾凉微微一笑。</p>

她自回来东林书院后,孟先生每日便是如此纠正她的字的。</p>

有孟先生管着白日,李景霂占着半夜,她的读书生涯。</p>

总是如此的充实而饱满。</p>

“……先生,此句何解?”</p>

听到有人询问,孟迟缓缓起身。</p>

“此句释义,倒也不难。</p>

国,乃天下之基,无国,便无天下之分;而家,是国之基础,若无千万小家,又何来泱泱大国……”</p>

孟迟讲解经义的声音回荡在屋子里,底下端坐的学子们皆是聚精会神的聆听着。</p>

年后。</p>

东林书院的确是多了许多新面孔。</p>

她们有些是才从各地州,不远千里跋山涉川来求学的寒门学子。</p>

年轻的面孔如同朝日春露,风华正茂、朝气蓬勃。</p>

她们发愤忘食的学习着圣贤之理,亦想要在科举一途上为己证道。</p>

而有一些,则是寒窗苦读煎熬多年,仍执着的在等一个机遇的落榜生。</p>

她们不甘就此放弃,即便肩脊微屈,似是带着几分被生活重击过的无奈和郁气。</p>

但眼神里,依旧写满了清寒孤冷的倔强和不服输。</p>

顾凉的视线缓慢的掠过这些学子的神情,如同看到曾经的她们。</p>

“先生,会否有一日,天下大同,就再无家国之分?”</p>

堂上,一位穿着白衣儒衫的年轻女子忽然出声,向孟迟提问道。</p>

女子脸庞瘦削苍白,然而瞳色漆黑,肩背挺直,眉眼中带着一抹坚定。</p>

孟迟看着她,神色多了几分温和,“你的名字是?”</p>

那女子站起身,朝着孟迟恭敬的行了一礼,回答道。</p>

“先生,学生名叫安禾,是江州人。”</p>

孟迟点了点头,“安禾,你问的很好,你问里所言的大同,可是出自《礼记》?”</p>

“是的,先生。”</p>

孟迟朝前走了几步。</p>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乃是儒家'仁'的最高境界,这也是无数先贤圣人都想要达到的至臻境界。</p>

虽以如今的局势,天下大同看似天方夜谭,然我也相信,若为君者皆圣明,若汝等头戴乌纱皆不忘此心,若豪绅、强盗、百姓们皆学过此篇,所有人都心存善念,人人为公、协和万邦。</p>

那么,或许会等到这一日的。”</p>

“那……可还有家国?”</p>

“为何没有呢?”孟迟笑了笑,“如无家国情怀,又何来天下大同?”</p>

安禾愣了一下,虽仍有些不解,但也还是对着孟迟端庄的行礼落座。</p>

“多谢先生解惑。”</p>

见安禾脸上仍旧困惑,孟迟又解释了一句。</p>

“安禾,大同是'仁'的最终归途,这点毋庸置疑。</p>

然而,家国天下才是真实,无数像我们这般平庸的人,究其一生,或许也只能无限接近那个至高无上的理想,却永远也实现不了它。”</p>

“先生,那理想……无用吗?”</p>

“不,它很有用。”</p>

“学生有些不明白。”</p>

“它是这里的力量。”孟迟看着眼前这个年轻的学子,伸手指向自己的心口,缓缓点了两点,“这种力量,指引着我们源源不断的朝前走,但我们也不该忘记,它,来源于此。”</p>

“只有知道它从何处来,才能不因它与真实的落差而感到消沉,才能不怨恨这个世道。”</p>

“安禾,先生希望你,可以晚些明白。”</p>

顾凉眸色动了动。</p>

孟先生此言,推心置腹。</p>

她想让她的学子们,先懂得立足于当下,才能着眼于将来。</p>

少年振衣,可当作千里风幡。</p>

少年瞬目,亦可作万古清流想。</p>

天下之道,永远不会苛待这些认真读书、誓死追求至贤之理的人。</p>

孟迟或许不会知道。</p>

这句在她眼里似乎是虚无缥缈的“天下大同”。</p>

在漫漫长河里的某一个时刻,仍然有一个国家在为之疾呼奔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