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繁华,街道两侧店铺从前常常紧闭,随着新政策做生意补贴家用的商贩增加,一家家铺面开张。</p>
市场淘汰总是无情,一些只是眼红“xxx下海经商暴富”的人学潮流开铺,他们不查市场、不看位置、不懂利润,最后常常坚持一两个月瞧着店里生意惨淡只想撤退,匆匆挂上转租信息,熟悉者问只幽幽感慨一句——</p>
“生意难做!”</p>
于是,京都街巷店面不难寻。</p>
开店是一件大事,从前周娟家里曾提开铺的事,只是生意繁忙不了了之。而店面选址非常重要,人流量、市场定位、店铺价格等等都得看。</p>
李珍珠曾趁着有空瞧瞧街道上面的铺子。店主瞧姑娘家年轻只当戏言,有的挥手赶人,有的让小姑娘去别家瞧瞧,别碍着做生意,而有些倒是热情推一些店铺租金贵,位置偏的店,摆明歧视外乡人,甚至搞阴阳价格。</p>
而今,有备而来。</p>
“一共有五家。”</p>
“五家?”</p>
沈裕嚼着糖,略惊讶。</p>
“是啊,我特意踩点挑出来的,价钱方面合适,而且店主有诚意。”</p>
“走吧。”</p>
周末卖洋芋生意最佳的时间点,目前是李明珠和刘高带着乐乐卖东西,而看店铺的三人同样有代表性。</p>
周娟经验丰富,李珍珠是洋芋生意的灵魂人物,李毓,家里最聪明的。</p>
而看铺一行人里主导者是李珍珠。</p>
李珍珠眉眼喜悦聊着事早早看好的铺子:“第一家是西街106号,瞧瞧,前面就是了,两开店面,店里是卖陈醋的……”</p>
“人流量……”</p>
半晌,周娟装顾客进店瞧瞧,半晌出门围着嘀嘀咕咕半晌,看下一家。</p>
清晨朝阳一点点自东升至高空,红日爬电线杆,周末行人多,“嘀嘀嘀”声里京都巴车慢慢前行……</p>
“抓紧。”</p>
店铺里面不曾有十全十美的,位置常常和价格挂钩,而店面大小,人流量等等因素一合计,摆明面的店铺总是差点意思,而且价格偏高。</p>
傍晚,街道两旁摆满小推车,而鸡蛋灌饼,炒粉,馄饨葱香味飘四里……</p>
“阳春面,热腾腾的阳春面!”</p>
“三碗瘦肉阳春面。”</p>
“大的小的?”</p>
“大的。”</p>
电影院前面的小吃摊总是格外热闹,而且常常满座,等上一位用完离开,围着围兜的男的收完碗筷再擦擦桌面,招呼三人落座。</p>
“累。”</p>
“总算能喝点东西了,累一天。”</p>
李珍珠首先倒杯冷茶一口干,再倒一杯润润喉咙,静静坐着缓一阵总算精神些,不停吐槽:“西街的铺面租金要这个数,明显想宰肥羊!”</p>
“一点诚意莫得。”</p>
周娟累整天,闻言捶捶老胳膊老腿,声音平静:“看铺浪费时间,咱们不急,生意累就雇春霞帮忙,春霞带着公公生活拮据……”</p>
“嗯嗯。”</p>
沈裕颔首,半晌摊主捧着三碗热腾腾的阳春面上桌,阳春面面条根根分明,汤清亮,上面铺着一层沾满酱汁的肉片,再有些香葱点缀,闻着鲜香。</p>
汤是筒骨汤。</p>
青年舀一勺汤慢慢品尝,再夹口面,面条筋道,有弹性,而汤味鲜美,令人胃口大开。</p>
美食最治愈心灵,李珍珠吸溜着面条,塞满脑海的烦恼一朝蒸腾热雾。</p>
“婶子。”</p>
喝完汤再擦嘴,休息半晌,隔壁桌婆娘忽然殷勤凑上前,搓搓手,瞧着有些腼腆生涩。</p>
“你们要看铺面吗?”</p>
众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