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在此应该称呼您月隐坛主还是版主。在新浪诗歌论坛上,我一直称呼您月隐版主。也一直很怀念刚到新浪的那段日子。</p>
我那时懵懵懂懂的,仿佛就是个愣头青,只是怀着一颗热爱文学的心,对网络有着美好的憧憬。但随着在网络中待得时间多了,看得多了,才知道网络是什么,我真有点胆怯了,有了进退两难的感觉。</p>
想想那时的日子,我什么也不会顾忌,谁也不认识,看到能说上话的就插一嘴,不能说就往一边靠。想学习,就让自己勤奋些,感觉特痛快,也喜欢那种畅快的感觉,认为自己似乎还有点什么。我后来认识了您,才知道自己只不过是一只无知的小蚊蝇。那时您很沉着、稳重,我总觉得您是一位老者,让我在论坛中喊了您近两个月的前辈(只是后来从百度搜索中才知道您是如此年轻)。不知道你是否在心里暗暗笑话我,我还是一直耿耿于怀。</p>
其实此事也怨不得您,谁让我如此不相信自己。其实蛮能从您的字里行间里,我读到些年轻的气息。但我却怎么也不敢相信,真会如此年轻有那么深厚的文学修养?而事实上,您真创造了神话,不得不由衷地佩服您是奇才。</p>
读了《白门柳》,我更知道了学问真是永无止境地。我见识浅,有些东西还真读不懂,但龚鼎孳的词真是太好了。这种收放自如的气势,真让引人驻足深读。而您的解析更是清晰、明了、具体、严谨、客观,带着浓浓的主观色彩,却又是与文气相通。</p>
从文学发展的轨道来看,岂止是明末社会仕子们与青楼名姝因情生花。在历代的文化中,有哪个时代没有沾染上青楼的气息?也许这是文学发展的一种无奈又必走的路吧。在古代,歌妓比一般的平民能有更多接触文化的条件,一般平民的女子一直信奉着“女子无才便是德”,而上层社会的女性又有许多教条的约束,她们的活动空间太小,也只有作为歌妓的青楼女子才可以与才子们交契互通。他们撞出的情感之花,也推动了文化的发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