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寺人吓了一跳,一时间堂上有些混乱。
吴纠则是站出来说:“大家也不需要急躁,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若想分辨真假,找一个君上亲近的人,一试便知。”
郑伯说:“对,这个办法好。”
他说着,转头看向鲍叔牙,说:“孤听说鲍外卿是齐公的师傅,跟随齐公数十年,定然是与齐公最为亲近的人,这样罢,孤做主,鲍外卿来出个考/题,验一验真伪!”
虽然在外人面前,的确有些不雅观,但是这关系到齐侯真假的问题,鲍叔牙捋了捋自己的胡子,慢慢站起来,幽幽的说:“叔牙跟随君上十年,君上聪慧隐忍,虽没有什么可以授业,但是也曾大约了结君上的为人,想当年叔牙随同君上逃亡在外,君上说过一句话,让叔牙感慨良深,至今引以为戒,叔牙便斗胆,请两位将这句话写出来,真伪便显。”
齐侯一笑,似乎胸有成竹,那假齐侯却脸上都会汗水,涔/涔的冷汗流下来,看向身后的寺人,寺人也不知那是什么话,顿时脸色也苍白起来。
郑伯立刻拍手说:“好,取上好的羊皮来!”
宫人连忙应声,立刻捧来羊皮,和书写的工具,齐侯抓过羊皮,扑在地上,也不需要任何工具,伸手拔/出自己的小匕/首,“嗤”的一声,干脆利索的将自己的手指划破,看的吴纠眼皮直跳,心想着古人动不动就割破手指写血/书,原来这么早就起源了……
齐侯的手指顿时血流如注,鲜血落在羊皮上,很流畅的写出了四个字。
很巧,这四个字吴纠都认识,不由松了一口气。
——勿忘在莒。
那边假齐侯还没有写,也不知写什么,这边血/书已成,四个大字铿锵有力,血水断断续续,看起来刺目鲜红。
当下所有人都一目了然了,不只是鲍叔牙,就连郑伯也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当年齐侯还做公子的时候,因为无知作乱,被/迫逃亡谭国,被谭公奚落,又被/迫逃亡莒国避难,最后从莒国凯旋,成功登上齐侯之位。
勿忘在莒这四个字,是齐侯要自己,不要忘记自己逃难的耻辱,还有当年做公子的不容易,引以为戒,督促自身。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那假齐侯看齐侯写完了,还想要模仿,结果就听齐侯冷冷一笑,随即将匕/首“剁!!”的一声将羊皮钉在案上,沉声说:“来人!”
公孙隰朋和召忽立刻拱手说:“在。”
齐侯凉凉的看着坐在上手的假齐侯,还有他身后的寺人,说:“将胆敢假冒孤的贼子,还有那细作,一并拿下!”
公孙隰朋立刻大步上前,一把抓/住席上的假齐侯。
假齐侯“啊!”的一声大叫,想要逃跑,但是根本来不及,只是大喊着:“我是真的!我是真的!”
齐侯冷冷的说:“太吵,拔掉舌/头。”
假齐侯一听,顿时吓得怕了,不敢大喊,随即哭诉说:“不不不,我也是被/逼的,我不是自愿的,是他逼我的,我也不敢啊!”
假齐侯开始指控寺人,那寺人吓得魂/飞/魄/散,也被召忽一把拿住,扔在地上,召忽的长剑就指着寺人的脖子,寺人不敢动,倒在地上哆嗦,说:“不是这样,不是这样,小臣不知那是假的,小臣是被迷惑的!不关小臣的事儿!小臣早就觉得这贼子不对劲了!”
齐侯笑了一声,眯着眼睛,低头看着那假齐侯,冷声说:“孤就问你一句,指使你/的/人,是什么人。”
那假齐侯哆嗦的说:“我不知道啊,我真不知道,是他们找到我的,我不知道怎么回事……”
他的话还没说完,齐侯冷然一笑,说:“好,不知道的杀了。”
他说完,公孙隰朋也不含糊,知道齐侯是要杀鸡儆猴,立马抓/住那假齐侯,拎出殿外,没一会儿又走进来,公孙隰朋的黑甲上却溅上了鲜血,脸上也有一些血迹,公孙隰朋伸手把血迹抹下来。
吴纠闻着公孙隰朋身上的鲜血,一瞬间差点被呛着,脸色都有些不好了。
别说是吴纠心里没鬼都被齐侯这冷酷的模样吓到了,就说那寺人心里还心虚,当即腿一软,跪在地上,使劲磕头,话儿都说不利索了。
齐侯面带微笑,笑容却森然的仿佛是恶/鬼,幽幽的说:“这回你知道了么?”
那寺人连忙磕头说:“知道!知道!小臣知道!求君上饶命啊!”
齐侯并没有立马问他知道什么,是谁主/使的等等,而是对郑伯说:“劳烦郑公借孤一个房间处理私事。”
郑伯一听,齐侯肯定是不想让人听见,郑伯这个人本身就胆小,没有主见,方才又见到齐侯那雷厉风行的手段和作风,心里已经隐隐害怕了,于是便说:“请请,齐公请便。”
很快就有寺人引着齐侯,由公孙隰朋扣/押着那寺人,走出大殿,吴纠本想跟着去看看,到底是不是白狄人指使的,毕竟召忽说那些人说着他们听不懂的话,看起来似乎是外族人,长相又很彪悍,应该不是楚国的南方蛮夷,很可能就是北方的游牧夷人。
结果吴纠刚跟上一步,就听齐侯说:“劳烦二哥应称一下郑公。”
吴纠的脚步便顿住了,按道理说的确应该有人应称郑伯,毕竟他们这是在人家的宫殿里,但是这事儿跟吴纠也有关系,齐侯让他留在这里,摆明了不想他插手。
吴纠看了一眼齐侯,便没说话,又坐回了席上。
齐侯带着公孙隰朋,押着那寺人,便走出了大殿,去旁边的偏殿审问了。
也不知道他们审问了什么,总之很快就回来了,这期间郑伯为了避免尴尬,和吴纠攀谈了一下,吴纠话不多,未免让郑伯有些冷场。
齐侯回来的时候,就听郑伯笑着说:“对了,险些忘了一件大喜事儿,孤准备替傅卿的儿子说媒,让傅卿和国相两家结为姻亲,这样如何?傅卿的儿子一表人才,聪明好学,国相家的女儿又是品貌端正,着实登对的紧呢!”
祭仲一听,顿时脸色就黑下来,之前傅瑕的儿子还当街调/戏自己的女儿,如何能把女儿嫁给这种恶/霸。
但是祭仲总要给郑伯留一些面子,正打算怎么婉转的说出来,正巧赶上吴纠心里有气,就笑了一声,很诚恳的说:“傅大夫的儿子,纠随同君上进城的时候也见过一面儿。”
郑伯笑着说:“哦?见过了,那敢情好,齐国公子说说看,这傅卿的儿子,是不是一表人才?”
吴纠笑了笑,说:“纠不敢因为一个人的容貌,就点评一个人。”
郑伯笑着说:“对对,是了,公子说得对,那你觉得,傅卿的儿子,品德如何?”
吴纠淡淡的说:“不怎么样。”
郑伯的笑容还在脸上,刚要应称吴纠说的对,结果一愣,脸色都僵硬了,说:“不……不……”不怎么样?
傅瑕的脸色也不好看了,干笑着说:“可是犬子冲撞了齐国公子?”
吴纠笑着说:“自然没有,若是令郎冲撞了纠,他怎么还能安安稳稳的活到如今呢?”
他这话说的很不客气,傅瑕顿时怒了,但是碍于郑伯不能说,再加上齐侯正好回来,本以为齐侯会教训吴纠,不需要自己出手,结果就看齐侯笑眯眯的入席,没说一句话。
公孙隰朋也随同回来了,脸色非常深沉,伸手握着腰间的佩剑,一直叩着没有松手,低着头一句话也没说,始终皱着眉,不知在想什么。
吴纠又淡淡的说:“不是令郎冲撞了纠,而是令郎今日在郑国都城的大街上,当街欲图调/戏侮辱国相之女,当街百/姓都能作证,若是郑公和傅大夫不相信纠的话,可以随便找/人打听打听。”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吴纠说完,傅瑕深知儿子品行的,顿时脸色黑的难看,但是不能反驳,郑伯打圆场说:“不能有的事儿,傅卿的儿子那是……”
吴纠没等他说完,又说:“傅大夫的儿子还说了,国相有什么了不起,还要给他爹几分面子,只是国相家的一个寡妇,一定让国君下诏给他送到家里去,国君都要听他爹的。”
吴纠简直是唯恐天下不乱,虽然那恶/霸的确说过一些话,但是并没有这么嚣张,最后那句是吴纠添油加醋的。
但是这油添的极好极好,正好一把洒在了郑伯的火苗儿上,郑伯重用傅瑕,害怕祭仲。祭仲说话有分量,郑伯需要听他的,而傅瑕不同,傅瑕知道恭维郑伯,怎么爱听怎么来。
但是如今傅瑕的儿子对外面的人说,郑伯都要听他爹的,这话好像一捧油,瞬间把火苗助成了大火,郑伯瞪了一眼身边的傅瑕,冷冷一笑,说:“没想到傅卿的儿子,品行如此不端!?”
傅瑕连忙说:“这这这……这是误会,君上……”
齐侯这个时候反而帮忙说:“并非误会,孤也听到了,一字儿不差。”
郑伯一听,更是气怒不已,“嘭!”一声拍着桌案,说:“好你个傅瑕!怎么管/教自己的儿子的,还想进朝做/官?孤看他还是要再明白明白什么是君臣之礼!”
“君上……”
傅瑕连连擦汗,郑伯从没生这么大气过,其实他不知道,郑伯最讨厌的就是别人把他当傀儡看,毕竟这就是他的软肋,吴纠一刀戳在郑伯的软肋上,还控/诉了傅瑕,傅瑕这个背锅的当然要被恶骂了,这也算是给雍姬出了一口气。
怎么说都是雍姬带他们回了国相府,这才让众人得以进郑宫来,若是没有雍姬,他们还不知要如何进宫,雍姬是个好女孩,怎么能嫁给那样的恶/霸,还不是毁了?
傅瑕连连想要解释,郑伯却怒极了,不给他这个机会,震怒的说:“滚,滚出去!”
傅瑕脸上无光,又被祭仲嗤笑了,只好夹/着尾巴就滚了出去。
等傅瑕一走,祭仲这才恭敬的说:“谢君上为小女做主。”
郑伯刚才生气完全是为了自己,现在听到祭仲这么一说,刚才的失态也有了理由,连忙说:“老国相多礼了,孤就是看不过这种仗/势/欺/人的人,老国相放心,令千金定然会许个好人家。”
齐侯听他们这么说,眼睛突然动了一下,笑着说:“说到好人家,孤其实有个想法儿。”
郑伯一听,齐侯这意思,难道是想要和郑国联姻,莫不是看上了雍姬?
雍姬的确漂亮,但是姿色并非最好的,对于以美/人出名的齐国来说,似乎没什么看头,而且雍姬还是个寡妇,虽然还是完璧之身,但是这要嫁过去,恐怕不太妥。
但是妥不妥也是齐侯一句话的事儿。
吴纠也奇怪的看了一眼齐侯,难道齐侯老黄瓜又看到上了嫩草?
结果就听齐侯笑着说:“大司行公孙隰朋,孤一直把他当做亲弟/弟看待,如今他也老大不小了,却忙于跟着孤奔波受累,没个好姑娘照顾,孤这心里实在有愧,也不落忍,如今见到国相之女,温柔端庄,的确是个好女子,不如郑伯给个面子,撮合一段姻缘。”
公孙隰朋一惊,连忙抬起头来看向齐侯,齐侯却不看他,而是在看着郑伯,公孙隰朋想要说话,郑伯却高兴的说:“这样好!这样好!孤早听说齐国大司行英雄堂堂,不只是一表人才,而且才高八斗,更是齐国砥柱,老国相的女儿和大司行真是衬得紧,衬得紧!大喜之事啊!”
公孙隰朋想要说些什么,但是郑伯夸成这样,他又不可能当面拒绝祭仲,玻了雍姬面子,这让人家女儿家以后如何见人,顿时左右为难,实在说不出口。
吴纠刚开始只觉公孙隰朋的确挺好,英雄配美/人,一段佳话,不过仔细一想,那姑娘似乎对小丫头家的哥/哥有些倾心,也不知道姑娘家愿不愿意嫁给公孙隰朋。
反正怎么看,自己都没戏了,吴纠叹口气,看来只好替别人牵红线了。
结果抬头一看公孙隰朋,他满脸都是难色,但是又不好开口,不禁有些狐疑。
本身是送行宴,但是如今是走不了了,毕竟齐侯他们刚刚进了郑国都城,东郭牙也重伤在身,辛亏穿过郑国就是周朝的洛师了,他们也不必如此奔波,还有一个月时间才到奔丧的时候,他们大可以在郑国小住半个月,先让东郭牙养伤。
当下郑伯就下诏赐了婚,将雍姬许配给公孙隰朋,而且婚礼非常赶,想让齐侯也在郑国之内主持婚礼,也算是给两国加了一层姻亲关系。
众人吃了宴席,就准备出宫,回到驿官下榻去了,这一路上奔波劳累,吴纠也累得半死,准备回去好好休息一下。
子清在驿馆里,看到吴纠回来了,似乎被吓了一大跳,瞪着眼睛看了半天,还有旁边的晏娥,两个人竟然“哇”一声都哭了出来,还挺齐声。
吓得吴纠一哆嗦,然后子清和晏娥就冲过来,也不顾及什么礼节了,两个人抱着吴纠哭了许久,那叫一个嚎啕大哭,子清哭的还挺斯文,晏娥则是“嗷嗷”的哭,咧着嘴完全没有小姑娘的矜持感觉,哭诉说:“公子!您吓死我们了,他们都说公子回不来了!公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吴纠这下好了,左/拥/右/抱,哄了这个哄那个,一瞬间仿佛掉进了蛤/蟆坑里,耳朵都被哭的嗡嗡嗡的了。
两个人哭了好一会儿,这才被吴纠安抚下来,吴纠也是累了,让两人赶紧给自己打水沐浴,然后整理了一番,倒在床/上,这才觉得舒/爽了不少,闭着眼睛准备睡一会儿,养足精神再说。
吴纠这一觉睡得太美了,因为子清和晏娥知道他累着了,所以并没有打扰他,而是让吴纠好好睡了一觉。
吴纠睁开眼的时候,天色已经黑的透了,这才睡饱了,起身准备用晚膳。
吴纠起了身,子清伺候他披上衣裳,毕竟是冬天,这里冷的紧,晏娥从外面端来温在火上的晚膳,进来的时候一脸狐疑。
吴纠说:“怎么了?”
晏娥说:“婢子进来的时候,看见大司行在外面儿,一副想要敲门的模样,婢子就问大司行是不是有事儿,说公子醒了,请大司行进来说话罢,结果大司行吓了一跳,说没事,就匆匆走了。”
怎么跟做贼似的?
因为吴纠太饿了,也就没管这些,先吃了东西再说,吴纠一面儿吃东西,子清和晏娥就一面儿控/诉他们找不到吴纠,然后假齐侯也不派人去寻找,只是匆匆赶路,子清和晏娥也没有任何办法。
吴纠就着子清和晏娥的控/诉吃饭,等他们控/诉完了,吴纠也用完了晚膳,结果发现竟然吃撑了,胃里有些堵得慌,干脆就出去走走。
郑国的驿官并不寒酸,他们住的院落非常大,驿官客客气气的,照顾的十分周到。
吴纠走出来,子清和晏娥收拾着房间里的东西,让他不要走远,吴纠知道他们吓怕了,只是在院子里走走,都不走出去。
吴纠正在院子里转圈儿消食,结果就听到“沙沙”的声音,一个黑影儿竟然从墙头上翻下来,吴纠还以为是个刺客,结果就听到“嘭”一声,那刺客直接从墙头上掉下来了!
吓了吴纠一大跳。
子清可是会功夫的,听到声音立刻抢出来,结果就看到那墙头上掉下来的,并不是什么刺客,而是个小姑娘。
就是带他们进城的小丫头。
小丫头灰头土脸的,摔在地上,摔得惨了,毕竟院墙很高,若不是她平时干粗活,腿脚灵便,肯定要给摔傻了。
如今爬起来,连忙拍了拍自己的衣裳,一转头便看到了吴纠,立刻相见了亲人一样,冲过去,抓/住吴纠的手。
子清本要拦着,不过这是吴纠认识的人,还是恩/人,自然没让子清拦着,小丫头冲过来抓/住吴纠,立刻就大喊了一声:“姊/姊,大事不好哩!”
吴纠:“……”眼皮一跳,浑身都被叫的发/麻了。
子清和晏娥一愣,都左右看了看,这庭院里只站着他们几个人,仿佛没有什么姊/姊,但那小丫头冲着吴纠,又抓着他的手,大眼睛使劲瞪着吴纠,一副很着急的样子,又喊了一声:“姊/姊!”
这下好了,子清和晏娥终于知道小丫头喊谁了,子清是后背冒冷汗,晏娥则是噗嗤一声笑了出来。
吴纠瞪了一眼晏娥,晏娥赶紧捂着嘴巴装严肃,吴纠则是颇为威严的说:“进屋来说罢。”
吴纠带着大嗓门儿的小丫头进了屋,晏娥捧上果茶,小丫头一喝,顿时睁大了眼睛,惊讶的说:“这……这水竟是甜的!”
吴纠见她险些忘了正事,就说:“是怎么大事不好了?”
小丫头这才想起来,急火火的说:“姊/姊……”
吴纠听她一开口就雷人,连忙制止了她的话,解释了一下当时齐侯的“权宜之计”,自己根本不是女子,而是正经的男人!
小丫头还有些不相信,用狐疑的眼神看着吴纠,说:“你真不是女扮男装?那天下男子竟有长得如此俊俏的,当真比姑娘还俊俏呢。”
吴纠一点儿没觉得这是夸奖,催促着小丫头说正事。
小丫头说:“是……是我哥/哥的事。”
小丫头和那壮汉现在目前都住在国相府中,因为他们是雍姬的恩公,又是齐侯的恩公,自然祭仲要厚待他们。
之前壮汉搭救雍姬,雍姬本就感恩在心,那壮汉老实朴素,雍姬对他有些倾心,后来众人进宫,雍姬留下来招待小丫头和壮汉。
小丫头也和雍姬聊得挺好,自然看出来了,自己哥/哥喜欢雍姬,雍姬也喜欢自己哥/哥,结果就在祭仲回来之后,竟然带来了一个“好消息”,雍姬马上要成婚了,嫁给齐国的大司行,那可是大官!
小丫头就着急了,好不容易要有个嫂/嫂,结果嫂/嫂变成了别人家的,但是小丫头和壮汉家里清苦,也没办法说这门亲事,所以壮汉只得作罢。
这也没有办法,毕竟谁让他们生的太清苦,而雍姬却是名门之后,差距实在太大了。
小丫头也不知找吴纠有没有用,她原本心想着吴纠可是齐国夫人,肯定有用的,结果这样一听,原来吴纠不是齐国夫人,顿时觉得好生失望。
吴纠见小丫头那失望的脸色,顿时差点被噎死。
不过吴纠也没有把握能说动这件事情,毕竟是齐侯亲点的公孙隰朋,虽然公孙隰朋看起来也不是很愿意的样子。
吴纠让子清先把小丫头送回去,不然她这大半夜的偷偷跑过来,实在太危险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吴纠想了想,总不能看着棒打鸳鸯,虽然自己说了可能也没什么用处,但是总要尽尽力才好。
吴纠正想着,就听到晏娥说:“公子,大司行又来了。”
吴纠有些诧异,站起来往外看,果然看到公孙隰朋在自己门外徘徊,方才晏娥正准备关窗子,就看到了公孙隰朋,在旁边的树边徘徊着,皱着眉不知在想什么,总之一脸苦思的样子。
吴纠走到窗边一看,公孙隰朋也是敏锐,立刻发现了吴纠的目光,第一时间不是打招呼,竟然是要逃跑。
吴纠立刻说:“大司行,可是找纠有事儿?”
公孙隰朋刚要逃跑,结果听到了吴纠的声音,硬生生停顿住了,挤出一个干笑,有些满怀心事的样子,点了点头,说:“深夜打扰,实在失礼,不如……”
公孙隰朋刚想说,不如明日再说,结果吴纠就笑眯眯的接话说:“不如进来坐坐?”
公孙隰朋只好硬着头皮点了点头,晏娥赶紧把门打开,请大司行进来,公孙隰朋走进来,很局促的样子,也不好开口。
吴纠见公孙隰朋不好开口,便对晏娥说:“晏娥,你去弄些温热的水来,泡壶茶给大司行。”
晏娥立刻应了一声,就跑出去泡茶了,动作还挺麻利的,吴纠笑了笑,看了一眼跑出去的晏娥,说:“大司行若有什么难言的话,可要尽快说,晏娥这丫头干活可麻利了,一会儿就回。”
公孙隰朋一听,赶忙抬起头来,一抱拳,像模像样还要拜下来,吴纠托住他的胳膊,说:“大司行,你这是做什么?”
公孙隰朋不好意思的说:“其实,隰朋是有求于公子。”
吴纠说:“那也不用下拜,大司行有话直说便可。”
公孙隰朋这才说:“其实……隰朋是想请公子到君上面前说道说道,请君上收回成命,趁着隰朋与国相之女婚事还没有传开的时候,请君上打消这个年头。”
吴纠一听,公孙隰朋果然不愿意,于是笑眯眯的开玩笑说:“咦,国相之女温柔娴静,莫不是因为大司行嫌弃她是寡妇?”
公孙隰朋连连摇手说:“不是不是,隰朋怎么敢嫌弃姑娘,只是……”
吴纠又说:“那定然是大司行心有所属了。”
他只是开顽笑,没想到他一说完,公孙隰朋竟然脸红了!
吴纠吓了一跳,看他脸色十分不自然的样子,不由惊讶说:“还真是?”
公孙隰朋实在不好意思,但是只能实话实说:“公子猜的不错,的确是隰朋心有所属,所以不能耽误国相之女。”
吴纠一听,那正好,正好雍姬也不喜欢隰朋,隰朋也不喜欢雍姬,这么一来自己的说服力就更大了。
不过吴纠还是好奇,公孙隰朋虽然在公事上毫不含糊,是个铁血硬汉的模样,但是他在感□□儿上,其实很木讷,真不知道公孙隰朋喜欢的是什么样的人?
吴纠想了想,越想越好奇,便笑着说:“我去替大司行说也可以,毕竟这事儿不方面当事人出面儿,但是大司行可不/厚道,遇到了什么好姑娘,怎么还藏着掖着?”
公孙隰朋听他打趣自己,不好意思的干笑了两下,吴纠没看出他的尴尬,又问:“是谁家姑娘,何时成婚?纠何时能讨个喜酒喝?”
他这么一说,公孙隰朋本有些不好意思的表情,渐渐凝固下来,变得有一丝苦涩,苦笑了一声,说:“恐怕……恐怕隰朋是无法请公子喝喜酒了。”
吴纠更奇怪了,难不成公孙隰朋有些重口味,喜欢上了有夫之妇?
公孙隰朋见吴纠看自己,心口/中似乎有些苦涩难当,又苦笑了一声,干脆说:“公子爷识得,并不是谁家姑娘,而是……雍巫。”
吴纠吓了一跳,吓得直瞠目,反应了半天,易牙的确长得漂亮,而且有一种妩媚之姿,就算是女子也没有他容貌娟丽,但是如果有男人喜欢易牙,吴纠脑补的也是齐侯啊……
怎么突然变成了老实人的公孙隰朋?
吴纠脑子一时间有点乱,公孙隰朋当他是吓着了,说:“让公子见笑了。”
吴纠脑补了一下易牙的身份,又是男子,怪不得公孙隰朋觉得成婚是无望的,不过吴纠又想,谁知易牙以后会不会位极人臣,虽然他现在只是一个膳夫,但是保不齐以后就能平步青云,也就和公孙隰朋门当户对了。
而且虽然很多古代的政/治家把易牙烹子的事情写的头头是道,但是其实很多政/治都是带有敌对和抨击性的,易牙只有一个儿子,而且是养子荻儿,若说易牙真的烹子,那荻儿又怎么可能成长成以后五杰之一的国相宾胥无?再者说,无论是哪个年代,都不可能有人尝过人肉的味道,易牙擅于调味,吴纠觉得,当时易牙很可能是用自己的才智做了一个瞒天过海的巧记,可谓是一石二鸟,既讨好了齐侯表达忠心,又保住了荻儿,毫无损失,反而权权得益。
吴纠猜测易牙瞒天过海,其实也不无依据,毕竟易牙在古代甚至是如今的现代,尤其是沿海地区,一直被供为神明,很多厨师会祭拜易牙。如果易牙当真是一个连儿子都能烹的人,恐怕他做饭再好吃,也没人会给易牙的神像叩头跪拜罢?
在历/史之中像易牙这种十恶不赦的人其实并不少,最有代/表性的抹黑人物就是帝辛,古书中写帝辛是个暴君,酒池肉林无/恶/不/作,周王讨/伐帝辛的罪状,称其为纣王,可以用“荒/淫无道”四个字来概括,但是事实证明,帝辛并非一个十恶不赦的暴君,相反他才智过人,而且很有军事才华,将中/国的疆域第一次扩大到江淮一带,就连繁荣的齐国鲁国莒国谭国,如果没有帝辛的开拓,如今还是一片荒芜的蛮夷之地,历/史考证到现代,有很多史学家站出来给帝辛平/反,而并非狭隘意义上的洗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