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 / 1)

昨天跟母亲聊天,得知周一是外公的四七,我说“不是过完三七就是四十,怎么还有四七,”没想到母亲说“还有五七,”我说“真是烦死了,人都去了还这么繁琐,这些习俗是真的该简化了,”母亲说“有的教里还有月份,”听到这里我是真愁,我是真的害怕以后公公去世了该怎么办?

喊了多少年的减化,并没有减掉什么,一样也不少。会干的人尚且不说,不会干的人该怎么办呢?就像我直到现在也捞不出一个像样的油饼子。

也有个例,姐姐说“姐夫的大爹家里非常有钱,他去世前就说‘他走了之后不用过乜贴,到过乜贴的时候,拿点钱散到寺上就行了,’他死之后他的家里一次乜贴也没有过,”这是我长这么大,第一次听到这样的事情,姐夫的大爹家里非常有钱,别人也不敢说什么,要是穷人家里,别人一定会说是‘穷损,过不起乜贴,丢先人了。’

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回民家庭,人死了是一定要过乜贴的,人完了(去世第五天一过,第七天一过,第十天一过,第十四天一过,三七一过,四七、五七,四十(第四十天,月份(第二个月去世的那一天每月都过,然后百天,百天过完继续月份,直到一年的时候,年份,过完年份就是一年一过。

过乜贴要请好多人,兄弟姐妹是必须的,还要请阿訇,请亲戚,去的时候要买些东西,关系近的买的礼物重些,买肉或者给钱,关系远的就买点水果,香油或者牛奶之类的,小孩子想到的只是吃和得钱,想到能得到十块钱或者二十块钱的零花钱,就走的特别积极,来的宾客大家也是吃吃喝喝说的很高兴,很少有人想起已经去世的人。

大家讨论的不是最近发生的事情,还有就是算一下这乜贴过到几七了,还有几个乜贴要过,都说三七过的隆重些,四七五七就可简略些。过完三七就算出大气了。说的人也都知道过乜贴是件很繁琐的事情,可这是祖宗留下来的规矩不能随便更改的。

要是更改就是不孝,也有人说活的时候可可怜怜的,死了过这乜贴有什么意思,活着的时候好好孝顺,比这过乜贴强的多,不过也只是说说而已,任何事情的改革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要经过很久很久才能有那么一点变化,要经过许许多多人的努力。

过乜贴的人也不是真心的过乜贴,小舅喊着没钱了,说“下次让妈过吧,”外婆一听这话就很着急,这个散的三百,那个散的五百,二百的,一百的,凑个三五千元就给小舅,很怕他不过,外婆都九十多岁了,吃饭都靠人煮,又怎么能做过乜贴如此庞大的工程,只好笼络儿子让好好的过。

女儿们对此也不满意,每次过乜贴女儿也是买肉、买菜、买油出钱出力,跑前跑后,仔细算一下,小舅好像也没花几个钱,甚至不花钱,却老是喊着没钱,外婆给多少拿多少,真是不自觉。为着一个乜贴滋生了多少不满的情绪,人人都觉得很冤枉,女儿们一次不落的来,出钱出力,觉得按习俗这本都是儿子的事情,自己付出这么多还不落好。儿子是怎么想的谁也不知道,是真的没钱了吗?或者他想的是自己在张罗,费了精力,占了地方,家里也弄的乱糟糟的,就不能在贴钱了,姐姐们条件也都不错,出钱出力也是应该的。可是给自己的爹贴点钱又怎么了,又不是没拿过爹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