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二四章 虚心请教(2 / 2)

老百姓获得信息的渠道十分有限,主要喉舌都控制在朝廷之手,想要做到这一点,并不是多大的事。

古人云,千夫所指,无病而终,指的就是流言蜚语,对于一个人造成的巨大伤害。

“嘿嘿,只要那些读书人的反应稍慢,不能及时证明自己的清白,那么扣过去的屎盆子,就会变成板上钉钉的事实。人民群众可没义务去甄别对错,只要话题劲爆过瘾,足够吸引眼球就行。”邬非鱼坏坏一笑,“一旦过了这个时间段,就算是能够自证清白也没用了,吃瓜们只是图一个茶余饭后的谈资,没人会在乎事情的真相。”

有句话说得好,真相是脆弱的,谎言更可能成功,就是这个道理。

他从心里就瞧不起那些只知道清谈的书呆子,当权者为了自身的统治,推崇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上下已经形成了一股狭隘的风气。

难道你们就不知道,还有一句话叫做‘百无一用是书生’吗?

“嗯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嘛!这一招也完全可以用来对付那些冥顽不灵的老官僚。”凌若虚宛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到时候只要把舆论导向稍加点拨,吃瓜群众只顾狂喷口水,图一时之快,哪怕就是冤死了,都没人多看一眼。”

无论多么自律的高洁之士,想要污名化他们,总能找到突破口的,更何况这罪名根本就是‘莫须有’。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根本就不需要官府出手,就能让你有天大的冤屈,都找不到地方去诉。

一直以来,凌若虚对这些书生颇为头疼,今天请愿,明天上书,就像是被一群苍蝇围着,实在是不胜其烦。

他们背后或多或少,都有几个朝廷大员的影子,大家论起来不是门生故旧,就是同窗好友,即便狠心抓起来,最多也就是关几天,又不能真正治罪。

既不能打,更不能杀,最终朝廷的尴尬,反而成就了这些人的名声。

这些读书人就像是癞蛤蟆跳到脚背上,不咬人,它恶心人。

邬大少出的这个主意,可谓是阴毒到家了,正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没毛病。

你们士子不是最注重名节嘛,那好,先让你身败名裂,无颜见江东父老再说。

这一招的毒辣之处在于,你明明知道这是一个坑,偏偏还绕不过去,谁被盯上也只能自认倒霉。

凌若虚已经彻底被折服了,满意之余,隐隐还有一丝不安冒了出来。

自己倒是想靠着闺女,把他牢牢控制住,可这样的一个妖孽,怎么可能是自家那个傻白甜所能拴住的?

正所谓窥一斑而知全豹,从这一点上就能看出来,邬非鱼不择手段,做事无所不用其极,根本就没有底线!

唱念做打,样样精通,还真是个全才,太特么全了。

本王知道你有一套,但是这何止是有一套啊,而且也阴险得太过头了,让那些坏人情何以堪……

他已经有点不寒而栗了,甚至怀疑自己把这厮拉入局,是不是一个馊主意。

在邬非鱼的世界观里,根本就没有仁义道德,也没有对错,什么叫逆天行事,天理难容?

成功了就是顺应天道,失败了才是逆天之举,天理难容。

不过,这同时也意味着,邬非鱼就是一把双刃剑,既能伤敌,也能伤己。

前面有无数血淋淋的例子在那里摆着,这小子从扶风郡到安阳郡,把这一条路上的各种势力,包括但不仅限于天策府和妙真庵,挨个嚯嚯了一个遍。

这厮若是上了瘾,真能把天都捅个窟窿,到时候会不会六亲不认,连自己也捎上啊?

一旦真有那么一天,后果不堪设想,甚至会就此沦为天下笑谈。

作为当朝最有权势的王爷,自然不缺驭下的手段,但在面对邬非鱼时,根本就不相信能够驾驭得了这匹野马。

凌若虚也算是个资深政治家,喜怒不形于色只是基本操作,可是仅仅就是在今晚上,这小子就让自己坐了好几次过山车。

短短几句话,就是冰火两重天,若非身体还算是健康,还真不一定能承受住这份大悲大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