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官场上,因为官僚政治立场不同从而划分了派别。</p>
自从王安石变法后,更是以他与司马光为代表划分成了两大派,改革派与保守派,也有人称之为新党、旧党。</p>
新党也就是改革派要求立竿见影,国库收入明显;</p>
而旧党保守派反对新党急功近利,与民争利。</p>
随着王安石下台,宋神宗驾崩后,旧党因太皇太后高滔滔的执政,再次复起,并将对立的官员清离出朝堂。</p>
只是在司马光去世后,旧党内部涉及到了权利分配的问题,也逐渐有了派系的内斗。</p>
从而形成了洛党、蜀党、朔党三个党派。</p>
绍圣四年(1097),五十九岁的苏辙因为党争一贬再贬,从筠州被贬雷州。正月与被贬在惠州的苏轼相遇。</p>
六十二岁的苏轼,身子骨已然不好了。只是见到时隔三年多年再见到弟弟,内心还是欣喜万分。</p>
各自将家中亲眷安置好,兄弟俩终于可以好好说会话了。</p>
苏轼看着身子不再挺拔,发丝斑白的苏辙,叹息之余又有些好笑,两人好像这一生都在奔波中度过。</p>
“子由,你也老喽!”</p>
苏轼拍了拍弟弟的后背,有些打趣道。</p>
“嗯。”</p>
苏轼语气里充满着苦涩:“三姐都走了两年了,家中同辈也只有咱们两个老东西了。”</p>
家里人给他们两个准备好酒水就没在打扰,两人你一杯我一杯开始说起了小时候的事。</p>
“子由,可还记得那只九节狼。”</p>
“记得,幼时我体弱多病,一度以为我会跟那只九节狼一般养不活,很容易死掉。”</p>
苏辙说起这些,有些不自然的笑了。</p>
“这次我被贬之地在海南,怕是去了就回不来了。这副身体已到极限,活一天算一天了。”</p>
苏轼坦然的说着他的状况,语气平静的好似不是在说他自己。</p>
“兄长!”</p>
苏轼坐在椅子上,摆摆手。</p>
“自古人十去九未曾还。”</p>
苏轼苏辙兄弟两在雷州分别,苏轼一语成谶,竟然这次相逢真的是再也未见过面。</p>
苏辙去到雷州没多久,朝中章惇等人不想见苏辙过的太好,上书后再次被贬循州、后又徙永州、岳州,六十三岁时,闲居颍昌。</p>
苏辙知道,自从他被贬离京之后一切都不同了,走的全是下坡路,他在京为官那八年的罪了那么多的官员,如今的皇帝又对他不满,他每日都处在在惶恐不安中。</p>
来到颍昌后,他曾去信给兄长苏轼,邀他来颍昌与他一家共同生活。只是最后一次书信没多久,苏轼就过世了。</p>
苏轼去世这一天,远在颍昌的苏辙彻夜难眠,整个人恍惚间好似见到了哥哥少时的模样:“子由,为兄先走一步。只是没能在见你一面……到时,你将我葬于嵩山下,与润之合葬。”</p>
果然没几日就收到了兄长去世的消息。</p>
一代文豪苏东坡苏轼在建中靖国元年七月病逝常州。</p>
苏轼的离世让苏辙此后的半年里一直都是消沉痛苦。先后写了《祭亡兄断明文》、《和子瞻归去来词》,怀念兄弟二人的手足亲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