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下值后刚进门准备去沐浴更衣,就见府中的小厮急匆匆的跑到他面前:“老爷。”小厮气喘吁吁。</p>
“老爷,门房处有一老乞丐,非要见您,怎么赶都不走。”</p>
苏辙捋着衣袖的手一顿,神色有些复杂:“哦?既然要见我,那便把人带到厅堂。”</p>
苏辙是在半个时辰后,才来到厅堂内见到了这人。</p>
待客这间屋内陈设有些简陋,可该有的桌椅还是具备的。</p>
只见白日那人,闭目坐在椅子上,虽说不算端正,可也并非坐姿歪斜,倒是看着给人一种松弛之感。</p>
“你我并不相识,据说你不曾求过任何人,为何非要见我?”</p>
苏辙走到主位坐下。</p>
赵生在苏辙进来时,就已经睁开眼,尽管他并不能看清。</p>
他面向苏辙,一只手指着心口处:“是我的心告诉我,我应该来见你。”</p>
“你好道而不得要领,阳不降,阴不升,故而肉多而浮,面赤而疮。”</p>
刚好府内的小厮进来给二人添茶,苏辙掩下心中的震惊,但面上还算平静:“赵先生,可有办法祛除病灶?”</p>
“你自小胎里不足,虽多年不曾复发,可病根尤在,我教你挽水以百骸,修身养性,不出半年身上沉疴尽除。”</p>
苏辙原以为他刚才已经高看了此人,没想到还是小瞧他了,心里不由的谴责了自己适才的高傲。</p>
“还请先生告知。修身养性里的养性该如何?”</p>
赵生依旧还是蓬头垢面,穿着白日那身破烂不堪的衣服,他站起身一边往外走,一边嘴里说着:“你可知一梦观山海,梦醒之时,觉也随之醒来;……但人生亦如梦,觉与梦并无差别。”</p>
说完摇摇晃晃的便离开了。</p>
苏辙对于赵生的言词,并没有全然理解。</p>
赵生的话,让苏辙不解的地方有太多,但显然这是一位隐于世间的得道高人。</p>
从这以后,苏辙再也没见过赵生,有人说他继续云游世间去了,也有人说他得道飞升了。</p>
不论如何,赵生话都让他受益不少。</p>
——-</p>
苏轼在元丰七年三月,被调去汝州,离开了黄州,离开了他的那片东坡田地。</p>
四十九岁的他在去往赴任的路上,他还特意去看了弟弟苏辙,以及拜访了六十三岁的王安石。</p>
王安石与他,两人虽说是变法期间的政敌,但却也能相逢一笑泯恩仇,在一起居住了十多天。之后苏轼并没有去汝州,而是上书官家允准他能回常州居住。</p>
不知是出于对乌台诗案的愧疚还是其他,宋神宗答应了他的请求。</p>
元丰七年(1084)九月,在筠州待了五年之久的苏辙,被任命为安徽绩溪县县令。</p>
苏辙终于在他四十七岁时,做了一个有实权的七品官。</p>
只是他刚到绩溪县没几个月,就听闻官家病重的消息。</p>
他心中有种强烈的感应,京城怕是要变天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