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初九,冬至。</p>
此时,北运河已经结冰,登州海域也有浮冰,海船也不能通行。出使的团队,只能走驿站,从陆路到镇江,再走水路到上海,才能搭上海船。</p>
一大早,秉哲就带着队伍,低调地出发了,秉良兴高采烈地骑着马跟在他身边,一点也没有离家的伤感。</p>
舜华坐着马车,马车上安装了,皇家科学院新研发出来的减震和转向装置,行驶起来轻便又平稳。</p>
后面的马车里,坐着立春和两个小丫环。</p>
王衍爵骑马跟在旁边,一边走,一边与车里的舜华说话。</p>
秉良和雷杨骑着马,在队伍里前前后后地跑,并没有发现问题,二人只是太兴奋了,他跑到舜华的车前,冲车里大声说:“阿姐,我这匹马叫玉龙,雷师妹那匹叫灰影,好不好听?”</p>
舜华撩起窗帘,见他满脸兴奋的样子,好笑地道:“你这是三国故事听多了?再好的马,也不能像你们这样折腾啊,你得节省马力,这还没出城呢。”</p>
王衍爵嫌他在旁边碍事,对他道:“你是你大哥的护卫,怎么可以乱跑?你跟于兴学学,让他教你怎么做护卫。”</p>
秉良冲于兴吐了下舌头,回转马头,跑回秉哲身边去了。</p>
舜华冲雷杨说:“你也去吧,我这里有人。”</p>
一行人来到城门外,琉球使臣张文光,大明册封副使王士桢,已经带着行李,在路边等候。</p>
秉哲一看他们的行李,头都大了。</p>
张文光就不说了,琉球穷,他出使一趟,除了万历帝的赏赐,也带着货物来大明交易,此时,他一人带着七八个仆从,倒带着十几车的物品,真不知道他要如何运回去。</p>
更奇葩的,是王士桢,不仅带着一副厚重的杉木棺材,更是带着一支长长的车队,车上装满的货物。</p>
这就不是出使的册封副使,这是去做买卖的大明商人!</p>
见到秉哲出来,王士桢先上前行礼:“下官王士桢,见过袁大人。”</p>
王士桢是一位四十多岁的中年男子,两撇八字眉,一脸的苦相,估计也是仕途不顺的原因。</p>
大明选官,讲究“身、言、书、判”,首先就是看脸,国字脸是这时代的标准脸型,如果再加上身材伟岸,气质出众,就会被认为很有“官威”,不信看看内阁诸公,六部堂官,哪个不是相貌堂堂?</p>
王士桢这一张苦瓜脸,很难引起选官人员的好感,在行人司呆上十年,也是有原因的,虽然他与前几年去世的文坛领袖王世贞的名字同音,也没有为他带来好运。</p>
“王大人,”秉哲在马上拱手道,“千里迢迢地,你带副棺材做什么?哪就到了如此地步?”</p>
王士桢一笑,面相更苦了,秉哲都替他纠结,只听他说道:“下官也是看到前人出使的惯例,万一有事,也希望这身骨肉,能回归故土……”</p>
说着,几乎流下泪来。</p>
秉哲指着他身后长长的车队,调笑道:“万一有事,王大人岂不是血本无归,倾家荡产?”</p>
“这……”王士桢无话可说,他看向秉哲身后,那两驾马车,一看就是坐人的。再看,除了骑马的护卫,就是几辆拉行李的马车。</p>
“走吧,”秉哲不与他纠结,打马扬鞭,朝前走去。</p>
朝廷为正副使,都派有护卫,王士桢的护卫见跟着袁大使的兄弟们,个个骑着高头大马,而他们的马,却用来拉车,连带着他们,也成了马夫。</p>
当即就有侍卫不干了,对其他兄弟说:“咱们是来做护卫的,不是来做车夫的,凭什么要为他拉车?”</p>
其他护卫心里,本来就不痛快,见有人出头,都纷纷起哄:“对啊,大人要拉货,应该请车行的人,凭什么要让咱们出力?”拉着马在原地不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