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这天,万历帝带着陈矩和几个大内护卫,轻车简从地来到西山。</p>
徐光启那个显眼包,又在试验田里翻地,准备育甘薯苗。这次不是故意的,实在是凑巧。</p>
去年甘薯收获后,徐光启编写了一本《甘薯种植手册》,在北直隶选了几个比较近的府县试种,方便他随时去观察、指导甘薯种植。</p>
他虽然拒绝了万历帝的要求,但他自己家也一个甘薯没留,全部送到郊县做种,所以万历帝对他,也提不出意见,还得赞他一声贤臣。</p>
他正扶着犁铧,一垄一垄地,仔细翻地,旁边都是种了一辈子地的老农,他还是不放心,还要讲解一遍。</p>
见皇帝走过来,他忙让一个老农来扶犁,自己整理好衣衫,上来见礼:“陛下,春寒料峭的,您怎么来了?”</p>
万历帝哈哈笑道:“一年之计在于春,徐爱聊,今年打算种多少啊?”</p>
“回陛下,这甘薯是剪藤蔓栽种,除了用稻草覆盖保热外,袁院长又想出一个新法子,就是用油布起拱棚保热,中午气热气高的时候,揭开拱棚透气。</p>
微臣试过了,盖了拱棚的地块,比没盖的地块,热气足一些,臣想试一下,提前育苗,等热气起来,藤蔓已经长起来,可以移栽了。”</p>
万历对陈矩笑道:“秉辰连这个法子也能想到,还不如直接在土坑上铺上土,把甘薯种在上面,下面烧火,不是长得更快一些?”</p>
陈矩正要配合着笑两声,就见徐光启愣在当场,然后,五体投地跪了下去,脸上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p>
万历帝蒙了一下,心说:你是嫌刚才行礼不够恭敬,要重新行过?</p>
就听徐光启说:“多谢陛下提点,陛下刚才的话,如醍醐灌顶,微臣怎么没想到这个法子呢,这就回去试一下。”</p>
说完,行了个礼,跑走了。</p>
“这人,当农民当上瘾了。”万历帝摇头,坐上轿子往山上去。他吸取了上次的教训,坚决不爬山了。</p>
秉辰、秉生、王衍爵在山下迎接他,随着轿子,直接去了纺织厂。</p>
“修这么大个湖啊?”他上次来,没到西山的后面,没看到这片湖。</p>
“回陛下,这是为了得到水的势能,机器转动,需要足够高的水势,所以修了一条堤坝拦水,形成了这片人工湖。”王衍爵回禀道。</p>
万历很好奇,这水是怎么让机器转动的,进入车间,却看不到水流,只看到一排纺车在转动。</p>
舜华在车间门口迎接万历帝,接下来,是她的表演时间。</p>
“这是水力大纺车,一次可纺十六个线锭,”舜华介绍道,“早在十年前,就在江南地区流行,有专门纺纱的作坊。”</p>
陈矩显然比万历帝更懂一点纺纱织布的常识,他低声对万历帝说:“陛下,手摇纺车,一次只能纺一个线锭。”</p>
“啊?”两相对比,万历帝也感觉出来了,“这机器,竟比人工快这许多?人工纺一个线锭,机器可以纺十六个?”</p>
“还不止呢,”舜华指着不停转动的纺车说,“人工纺一个线锭,需要一个时辰,水力大纺车,用不了半个时辰,就是说,一台水力大纺车,抵得上三十二个工人的工作量。</p>
最主要的,这机器可以连续工作,只需要更换工人就行了。”</p>
万历帝听了,更加迫不及待地要看水力织布机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