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家大雁,是他们过礼时,秉哲亲自去赤湖为她捉来的,她宝贝得跟什么似的,成亲时,大雁一家子,随她一起嫁到了袁家。</p>
大姑姐刚来时,最喜欢去喂大雁一家,她每喂一次,慧娘就要让它们饿上三五天,否则,大雁一家子,就要被撑死了。</p>
她来到花园,远远地瞧见那二人离开雁舍,转过一树粉白的杏花树,在石凳上坐下,抬头欣赏那一树繁花。</p>
她悄悄退回来,命菊香赶紧送壶茶来,交给阿福送过去。</p>
此时,舜华和王衍爵还不知道,他们只顾着高兴,把大雁一家三天的口粮,全喂给它们了,差点没把一家五只雁撑死!</p>
王衍爵望着满园春光,池塘边翠枊依依,杏花未谢,桃花李花已经含苞欲放,只是刮在脸上的风,还带着料峭的春寒,还有让人烦恼的沙尘。</p>
他望着舜华嫩白的俏脸,皱了皱眉头,说:“还是戴上围帽的好。”</p>
舜华被他这句话说得莫名其妙,这话题,跳得有点远啊。</p>
“当心沙子吹到脸上,还是戴上围帽的好。”他解释道,嘴角上扬,满脸宠溺。</p>
“哦,”舜华抹了抹脸,还真沾上了细小的尘土,“我嫌它挡住了眼前的春光,北方的春天短得很,几天就错过了。”</p>
王衍爵游兴大增,兴奋地提议道:“要不,咱们出城踏春去?”</p>
他回来十多天,不是被召进宫,应对万历帝的垂询,就是为王锡爵办事,难得今日有空来看望她。</p>
舜华不忍心破坏他的兴致,刚好,她也想去看看,赵士桢的迅雷铳,造得怎么样了,便点头同意:“那就去西山吧,看看有没有惊喜。”</p>
二人骑马出城,于兴三人都没空,只有阿福和小七,骑着马远远地跟着。</p>
按后世的说法,这个时候的大明,开始进入小冰河时期,天气越来越冷,各种自然灾害频发。</p>
三月的北直隶,草木还未发芽,远近的村落,点缀着三三两两的杏花树,和柳树枝头的嫩芽,带来一丝春的消息。</p>
二人信马由缰,走走停停,舜华望着田野里劳作的人们,问王衍爵:“那个甘薯,西班牙人不是严格管控吗?还没问你,怎么弄到的?”</p>
王衍爵控制着自己的马,与她的马保持并行,他说:“说起来,还要感谢那些来进攻大员岛的海盗,听说他们是在海上,从西班牙人那里换来做为粮食的。</p>
大员岛打败了他们的进攻,得到了这种新作物,岛上的汪洋,听我提起过,就把这些甘薯,种在了岛上。</p>
今次路过,正赶上岛上收获,就把大部分甘薯,都收回来了。”</p>
舜华想起“我大清”的那个盛世,就是因为引进了红薯、玉米、土豆,才养活了那么多人,成就了康熙大帝</p>
如今,有了南洋公司,再找到其它两样作物,应该不难吧。</p>
她这只蝴蝶,总算提前把甘薯引进来了,有了它,大明应该能安稳度过小冰河期吧?</p>
“想什么呢?”王衍爵见她出神,眼睛顺着她的视线望过去,田野上,有牧羊人在放羊,还有几树杏花。</p>
“我在想,这甘薯,如果能在大明推广开来,要救活多少人啊。”</p>
王衍爵担忧地说:“这甘薯,在大员岛上,长得很好,在北方,还能生长么?”</p>
“怎么不能?就算亩产达不到二十亩,有十石,也不错啊。”想想后世,舜华满怀信心地说。</p>
说话间,四人来到西山皇庄,远远地望到田野上,一群人正在翻地,待走近了,才看到,皇庄的庄头,正领着十几位青壮,一边往地里铺上羊粪,一边翻地。</p>
另一块已经整好的土地,被分成了好几块,有人在低头劳作,见他们过来,那低头劳作的人们,直起身望向他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