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张家的两位家丁,鼻青脸肿地回到家,把三百两银票送到管家手里,向管家哭诉道:“那个吴榕小人,见咱们老爷失势了,就要卖书店,半点也不念老爷当年的提携之恩。</p>
那个接手的母老虎,不知是何方神圣,小的们收账,干她何事?还偏要为那姓吴的出头!”</p>
管家知道,这两人肯定又在外面耀武扬威,踢到铁板了,便骂道:“现在是非常时期,老爷要咱们低调点,你们倒好,还在外面惹事生非,惹了事又打不赢,还有脸回来哭!</p>
老爷心情不好,让他看见,有你们好果子吃!”</p>
转过头,管家来到张位的书房,汇报说:“有那不长眼的,见老爷在家闲住,就打书店的主意,据说,那位吴老板,已经把书店卖了。”</p>
张位黑着脸,把手上的书扔到桌案上,问道:“钱收回来了吗?”</p>
管家递上银票:“收了三个月的,说是后面没有了。”</p>
张位沉吟一会儿,说:“那房子,既是用老夫的名义租下来的,如今不做了,就还回去吧。</p>
我写封信,你找人送到吴尚书府上。”</p>
傍晚,吴承南下值回家,看到了张位的来信,心想,那地方租了四五年,他一分银子没得到,早就想收回来了,只是碍于儿女亲家的关系,一直拖着。</p>
如今正好,他也用这块地方,为自己谋点利益。</p>
第二天,舜华来到吴氏书店,见大门紧闭,门上贴了封条,吴榕和那个桂伢子,正站在大门口不知所措。</p>
“吴先生,这是怎么回事儿?”舜华上前,看那封条上的字,是工部来封的。</p>
“不知道啊,在下这屋子,签的是十年租约,如今才过去五年,怎地就封了在下的店?</p>
一定是那张家,在背后搞的鬼,哼,在下这就去张家,讨个说法。”</p>
吴榕好歹是个举人,大明读书人的地位高,他真要认真起来,还是能找到说理的地方。</p>
说着就要走,桂伢子死死地拉住他,劝道:“阿爹,咱们在京城无权无势,阿奶和阿娘都劝过咱们,不要无事生非。”</p>
舜华也说:“这块地方不是张家的,你上门也讨不了说法,吴先生请稍安勿躁,大家一起再想想办法,总归要把店里的财产拿出来。”</p>
正说着,从街道北边,走过来一位三十多岁的中年人,径直来到吴氏书店门口,看那打扮,应该是一位衙门里的书吏,</p>
他傲慢的打量了吴榕父子和舜华主仆,拖长声音问道:“哪位是吴店主?”</p>
吴榕连忙上前拱手道:“在下吴榕,是吴氏书店的店主,这位先生,请问为何封在下的店?”</p>
那人说:“你既要转店,这块地方理当收回,你还有两个月的租金未付,把租金付清,才能把你的东西搬走。”</p>
吴榕说:“在下签了十年的租约,在衙门备过案的,怎么能说收回就收回?”</p>
“衙门?”那人说,“你知道你租的这块地儿,是哪个衙门的吗?如今就是衙门要收回,你待怎样?</p>
识相的,赶紧付了房租,把你的东西搬走,三日之内,没来交租,后果,哼,别怪在下没提醒你。”</p>
舜华在旁边问道:“请问这位先生,这块地儿是哪个衙门的?”</p>
于兴上前,塞了二两银子在他手上,低声说:“请先生喝茶。”</p>
那人见舜华戴着帷帽,听声音清脆悦耳,出手又大方,态度好了几分:“好叫小姐知道,这儿是工部的产业,如今正要收回来。”</p>
舜华说:“谢谢先生,民女知道了。”</p>
那书吏很好奇,二两银子,就问这一句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