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出口物资(1 / 2)

二人接下来要商量办些什么货出去贸易,今天又走不成了。</p>

舜华让雷五给袁鸿明送去四坛酒,让他们继续去长江上捕鱼,明日再开船。</p>

舜华习惯地掏出小本子和自制的碳笔,就在茶几上做起备忘录来。</p>

茶叶肯定是舜华的强项,这次回去,可以组织一批货送来。</p>

就算是普通茶叶,运到欧洲,也变成了奢侈品。</p>

瓷器,当然是景得镇产的好,这个,需要到景德镇去购买。</p>

丝绸,二人都不熟,暂时不考虑。</p>

棉布,也不是二人的强项,资金有限,暂不购买。</p>

想来想去,似乎只有茶叶和瓷器,是目前能找到的出口商品。</p>

药材也是大宗产品,但二人对药材不熟,对药材市场更不熟,暂时不考虑。</p>

说到药材,舜华想到一则传说,说是郑和的船队出海时,在瓷器之间放上黄豆,一路上浇水。</p>

这些黄豆发芽后,可以缓冲因风浪带来的晃动,减少瓷器的损坏。</p>

这个传说不知是不是真的,但佛朗机人长年在海上航行,蔬菜吃得少,长期缺乏维生素,会得坏血症。</p>

黄豆发出来的豆芽,正好可以补充维生素,对坏血症来说,也算是一种药吧?</p>

她把这个想法跟王衍爵一说,王也觉得新奇。</p>

中国商人最远去到南洋,很少有得坏血症的,所以黄豆绿豆,很少有人带上船。</p>

“咱们在赤湖边开的荒地,去年就收了一批黄豆和绿豆,还在袁家村的社仓里放着呢,要不,这次带上一些去试试?”舜华说。</p>

“最关键的,是要让咱们的掌柜和伙计,教买主学会发豆芽,告诉他们,这豆芽可以治好他们的坏血病。</p>

也能算药材吧?”舜华毫不把握地说,“要不,少带点,免得占仓位。”</p>

王衍爵见她犹豫的样子,一锤定音地说:“先带一千斤,就算没卖给佛朗机人,南洋也有许多华人的,他们也要吃豆腐嘛。”</p>

舜华点点头:“关键是自家地里产的,不用花本钱去购买。”</p>

两人讲定,舜华回瑞昌,安排茶叶和黄豆,先送到松江的仓库,等货办齐后,统一装船。</p>

至于瓷器,这一趟赶不上,就赶下一趟。</p>

王衍爵主动告诉舜华:“在下有族兄托付的事务在身,不能亲自下南洋。</p>

这次请的掌柜和伙计,都是家父时期的老人,袁小姐足可以放心。”</p>

舜华说:“我信王公子。”</p>

王衍爵唇边的笑意更深了,一双刀眉舒展开来,他端起茶杯,声音轻快地说:</p>

“凭这份信任,就当浮一大白。且以茶代酒,祝咱们第一次海外贸易,顺风顺水,满载而归。”</p>

“顺风顺水,满载而归!”</p>

王衍爵回到家,有人在门坊里等他。</p>

来人是他二叔王鹤寿派来的。</p>

原来,王鹤寿接管王家生意五年,只是稳定了南北两京和江南各大府城的生意,海上的生意,他一点进展都没有。</p>

一是他没有经验和人脉,二是,他撤换了大批老掌柜和伙计,换上他信任的人,这些人哪里懂海贸?</p>

海上生意,都被一些大家把持,普通人只能听到些传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