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对内争权夺势(1 / 2)

42年七八月份,正值最热的时节,干旱了许久的豫省,丝毫没有下雨的打算。</p>

天上的大太阳火辣辣的炙烤大地,平原地带出现了深深的裂痕。</p>

日寇与第五路军井水不犯河水,双方各自驻扎一片地界,相互对峙。</p>

自打上次一场大战以后,未进行第二轮的摩擦。</p>

鬼子退缩进炮楼内,非特殊情况,基本不露面。</p>

全靠着伪军,壮着胆子巡逻。</p>

一旦听说第五路军有动作,立马变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p>

被打怕了,这是怕到了心坎里。</p>

东部暂时是安全的,日寇没有进犯的想法,连带着第五路军的兵力也恢复了正常的驻防跟训练。</p>

各师主力向后,留守的多支连队在边界乡村驻防。</p>

淮南地区的地形复杂,王国兴的骑兵师适合在这里发挥。</p>

65师团又是警备师团,满编1.1万余人,被一波打残后,躲在蚌埠不出来。</p>

任由王国兴的骑兵在这里做大,迅速拉拢起两万多人的杂兵,将各个淮河支流及入水口的关键地带掌握在手中。</p>

北部的大片地带,全是骑兵师的辐射范围,照这个架势发展下去,张岚清得考虑弄一个骑1军了。</p>

因为这边的伪军很庞大,大部分又被王国兴一股脑的收了下来。</p>

大大小小的据点炮楼上百个,连人带武器,全都被王国兴吞并,妥妥实实的发了一笔大财。</p>

虽说伪军的装备垃圾,都是不入流的万国造或者鬼子缴获的二手国械。</p>

好歹也是一杆枪呢,拿到手中凑合着修缮一下就能继续使用。</p>

实在用不了的,拿到封城也能回炉重造。用中正式替换破枪跟旧枪。</p>

以前的汉阳造、万国造,能用的凑活着用,不能用的统一更换中正式。</p>

目前封城一个月也能拿出三五千支步枪,足够把手上的军队慢慢更换装备。</p>

中正式威力大,战场表现不错,可以作为主要的步枪武器,拼刺刀也不吃亏。</p>

再加上它枪身短,拿给骑兵用也方便。</p>

另外则是信阳的刘丹青、赵三河两人,一个步兵师加一个警备旅,两部兵力达到两万出头。</p>

赵三河的大舅哥带着步兵大队硬攻了两次,都败退于桐柏山。</p>

这块地盘已站稳了脚步,从地上征召了三五千人的青壮,都是饱受迫害,自发的愿意站出来跟鬼子拼命的狠人。</p>

北部的陈财,正式晋升为第五路军1师师长,这两次的作战表现不错。</p>

虽说是收拾的孙良城跟吴华文的伪军,没有跟日寇硬碰硬,可也打出了第五路军的气势。</p>

横扫伪军,一往无前,三两天穿插50里地。愣是把孙良城从鲁西南给赶走了,丢盔弃甲的跑去鬼子眼皮子底下混。</p>

这就是一把尖刀,插在了冀鲁豫边境,时刻盯着北边局势。一旦局势有变,随时可以作为先锋,应对日寇打击。</p>

盟友算是豫北的孙癫英部,这支部队两万余人,战斗力不错,但军纪涣散。</p>

适合当盟友,没办法整编,一堆鸡毛蒜皮的事儿。还不如让孙癫英继续带领着,他擅长打装备劣势的仗,有那么几分本事。</p>

唯一出问题的是西部紧挨着第一战区的中牟县,曾是张岚清跟吴子志联合驻防的地带。</p>

八路的游击队抽出主力进入苏区后,这边的游击队实力锐减,只有二百多人。</p>

本来没什么事情,鬼子在冀中大扫荡的时候,有不少突破包围圈的小股队伍,汇合到了中牟,以此作为临时的根据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