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十一点半,上海市政府。</p>
周秋月对面的女同事拿起铝制饭盒对着周秋月摇了两下:</p>
“秋月,十一点半了,吃饭去吗?”</p>
“姐,你去吧,傅市长让我把上个月的会议纪要整理出来分部门发送下去,就差一点点了。”</p>
“又不差吃饭这点功夫。”</p>
“不行不行,过会儿我怕思路乱了又要重新理。”</p>
“行,那你忙吧,不打扰你了。”</p>
...</p>
十五分钟后,周秋月忙完了手头的工作。</p>
她将所有文件叠放在一起捧在手中走到走廊尽头傅筱庵办公室的门口,敲了两下门无人应答。</p>
她拧了下门锁,门没锁;向后看了一眼,走廊里只有她一个人;推开门走了进去。</p>
傅筱庵办公室分内外两间,内间是傅办公用,外间是傅的机要秘书办公及接待用。</p>
周秋月进门后并没有将门关上,一是怕惹人怀疑,二是为了随时留意走廊上的动静。</p>
她将手里的文件放在机要秘书的办公桌外沿,向门外看了一眼,走到内间门口拧了下门锁,没拧动。</p>
她快速扫视了一圈整个外间,没发现什么特别之处后走回到机要秘书的办公桌前。</p>
办公桌正对秘书办公椅的地方摆放着一本笔记本和一支笔。</p>
她再次看向门外,静静的听了几秒外面的动静后捧起自己拿来的文件,走到机要秘书的办公椅旁,将文件摆在笔记本旁边。</p>
随手翻开笔记本,上面是傅筱庵三月中旬的工作安排,记录的满满当当。</p>
迅速向后翻了七八页,变成了六月底,大部分位置是空白。</p>
向回翻了两页,快速扫视上面的每条记录,很快便扫到5月11日:</p>
【</p>
...</p>
上午十点,《中华日报》、社长许力求。</p>
上午十一点,上海市政府新闻检查所,所长沈毅,视察新闻检查工作。</p>
...</p>
】</p>
河南路汉口路口的《中华日报》</p>
哈同大楼,现南京东路257号(日伪新闻检查所设置在内)</p>
(</p>
《中华日报》创刊时设在河南路汉口路口,1939年复刊后改在北河南路天潼路口。</p>
1940年3月南京汪伪政府成立后,原社长林柏生跟随汪去了南京,新社长由许力求接任。</p>
哈同大楼1935年建成,1956年改名为南京大楼。</p>
1936年冬大楼底层开设了当时全上海最大的绸缎店老介福,所以常被人称为老介福商厦。</p>
苏锡文成立大道市政府后在内部设立新闻检查所,对所有租界内以及发往外埠的新闻稿件和发行刊物进行审核。</p>
)</p>
走廊上传来脚步声,由远及近。</p>
周秋月快速将笔记本合上,捧起自己带来的文件。</p>
傅筱庵的机要秘书出现在门口,双手在裤子两侧擦拭手上的水渍。</p>
看到周秋月有些惊讶:</p>
“秋月!你怎么在这?”</p>
周秋月将文件压在笔记本上:</p>
“李秘书,傅市长让我整理的会议纪要我都处理完了。”</p>
“行,你就放那吧,我吃完饭看一下,还有别的事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