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就是天龙寺法会的正日子。</p>
温老太太最近很忙,也没顾上跟几个孙女训话。</p>
今天这样的日子,少不得一早就要嘱咐几句,早晨要吃些顶时候的,但少喝,以免一会儿不方便。穿衣嘛……</p>
老太太打量了一下几个姑娘,首先第一眼,就只看到温语……</p>
一身青色短襦衣,同色百褶裙,内衬白丝高交领衫子。左手拿一件极薄麻纱的披风,右手拿一个小折扇和一件青纱挂耳面纱。</p>
一头秀发,在头顶盘了个圆髻,围绕圆髻插头一套法郎彩发钗,看样子,像陈氏留下的东西。头发盘的结实,不容易散落……</p>
鞋子上有带子,直接绑在脚腕儿上……</p>
从头到脚,严实又方便。竟还带一股风流之意。</p>
她这一套是跟谁学的?!温老太太心里微沉。</p>
再看温娇,打扮的倒是妥帖,只是这鞋子……</p>
“娇儿,今儿人多,你得穿双跟脚的鞋子。省得让别人踩掉了。”</p>
温娇好不容易配好的,暗自比较后认为,自己比温语穿的出彩多了……所以并不愿意去换,“祖母,娇儿这鞋子蛮跟脚的,您放心吧!”</p>
老太太心里还有别的事,也没追究:“你们几个都小心些。今儿人多,还有贵人,别出岔子!”</p>
街上虽然热闹,但一切都井然有序。</p>
车离天龙寺有段距离,就过不去了,温家人下地,走过去。各家儿都事先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到了,就直奔那儿而去。</p>
今天的排列,基本上,位高权重的在最里面的殿中的附近,然后依次往外。</p>
轮到普通的百姓,就得在山门外了。</p>
怎么也要等重要的仪式过后,才能放进去。</p>
众僧人,穿着自己最好的袈裟,整整齐齐列着队。</p>
一个个干干净净,容光焕发,精神百倍。</p>
住持性空大和尚,更是摆出了一付高深莫测的得道僧模样。旁边的几个执事,来来回回的一路小跑,不知道忙活什么。</p>
宋家肯定是没少捐香火,所以位置很靠前,在正殿外头,比温家的位置还好呢!</p>
温语伸着脖子瞧,依稀看到了宋太太和宋尚。却没见韦氏……咦,今儿,她怎么不趁机凑过去呢?</p>
正看着,祁夫人进来了,路过温家的时候,看了一眼温语,面无表情,但眼睛里带着笑意。</p>
温语又纳闷,他呢?怎么整天没影儿?</p>
吴王的仪驾到了,众高僧,还有现场数得着的官员,迎了上去。</p>
今天这日子,大家倒也不用见大礼,只恭敬的站立两边便是。</p>
仪驾很气派,光跟进寺里的,就有上百人。</p>
伞盖下走着吴王,眉间朱砂痣,一身亲王冠服,缓步而行,气宇非凡。</p>
旁边的中年妇人是吴王妃,细眉杏眼,肤色细腻。也着冠服,在吴王身后,亦步亦趋,姿态端庄。</p>
后面跟着两个文士,再后来是官员。</p>
最后一队人,打头的是个十七八岁的青年,中等身材,红润的包子脸,面带微笑,长相极是寻常。锦服银冠,一手身前执扇,一手背后,自信而张扬。</p>
他身后,跟着十几个青少年,其中就有那位宋守备的孙子,看样子,那是个场面人,脸上笑嘻嘻的,并不拘束。</p>
人群最后,竟然是祁五……</p>
他一出现,没多一会儿,周围就响了几声女子的轻呼,但很快就压了下去。</p>
温语兴致勃勃的想:哈,八成是看到了这位祁五公子,都傻了吧。</p>
可真是: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p>
唉,最后,也不知道便宜了谁去。</p>
她看着那人面无表情,目不斜视的走过去。拽拽的样子,比吴王世子都牛批……</p>
唉,又叹息一声。</p>
虽然她围绕祁夫人开展积极的努力,但也只是本着:有枣儿没枣儿拼命打一竿子的想法,没办法呀,两家相差太大。</p>
就算自己长得还不错,但长得好的多着呢!再者说,这样的家庭结亲,可不看长相!</p>
那位吴王妃长的就很一般嘛。</p>
自古好汉无好妻……在论的!</p>
况且祁五郎长成那样,哪儿还会在意女子的容貌呢!</p>
阿弥陀佛……温语双手合十冲大殿拜拜。但自己都不知道在求什么呢……</p>
吴王一行人进去后,又过了一会儿,钟磬响起,鼓声咚咚,吉时已到。</p>
和尚们开始齐声诵颂经文,巨大的香烧起,一时间,天龙寺上升腾起烟雾。</p>
整个院子里的人都跪下,低头,跟着和尚们念着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