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3章 八卦图!(1 / 2)

夜幕如墨,深深地笼罩着胭脂湖畔的天地。

月光清冷而澄澈,洒落在湖面上,将整片湖水映照成一片银辉。

仿佛一条从天而降的光带,横贯天地之间。

风从远方吹来,带着淡淡的凉意,拂过湖面。

柳枝随风轻摆,沙沙作响,仿佛在低声呢喃着什么古老而神秘的诗篇。

湖边的菊花,此刻在夜风与月光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清幽。

一簇簇金黄、素白的花朵,随风微微摇曳,柔软却倔强地生长在这片夜色里。

它们将那浓郁的清香送入每一个人的鼻端。

菊花香混杂着湿润的湖水气息,让这一方天地充满了诗意和几分难以言说的肃穆感。

胭脂湖畔的灯火已尽数亮起。

仿佛无数颗星辰坠落人间,点缀在这片天地间。

远处的楼台与水榭,在灯影与夜色中若隐若现。

依稀可见其轮廓,却又带着一层朦胧的美感。

所有的一切,都在这一刻显得静谧而空灵。

仿佛时间在这里缓缓停滞。

所有的目光都被那月光下的圆台所吸引。

圆台之上,灯火将萧宁的身影映衬得愈发挺拔。

他站在那里,青衣随风微微拂动。

面具遮挡了他的神情,却无法掩盖他周身那种超然物外的气质。

他如同一座孤峰,稳稳地伫立在天地之间。

不为外界的喧嚣所动,透出一种与生俱来的沉稳与自信。

洛青霜则立于圆台的另一侧。

一袭素衣在月光与灯火的交织下,显得越发冰冷而孤绝。

她的身姿笔直,目光犹如寒霜般凝聚。

却带着一丝深不可测的探究。

她没有开口,静静地看着萧宁。

等待着他的下一步动作。

四周观众席上,人群早已不复最初的平静。

那些低声的议论声此起彼伏,像是潮水般一波接一波。

又仿佛在等待着即将到来的惊涛骇浪。

每一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好奇与震撼。

他们的目光紧紧地锁定在圆台中央。

仿佛生怕错过任何一丝细节。

“这位面具公子竟然要用画来解答中庸之道?此举未免太匪夷所思了!”

一位年轻学子低声说道,目光中带着浓浓的疑惑与不解。

“你懂什么?”他的同伴却急忙低声喝道,语气里带着几分崇敬。

“能够写出《大道之行也》的人,岂是你我能够轻易揣度的?”

“或许这一幅画,才是真正的深意所在!”

“画……真的能够解释‘中庸之道’这样深邃的道理?”

也有人喃喃自语,目光中满是怀疑。

但随即又忍不住看向台上的萧宁,眼中充满了期待与不安。

那些大儒们,此刻也纷纷皱眉沉思,目光中带着探究和敬佩。

徐白眉抚须不语,眼神深邃地望着萧宁,似乎在揣摩他下一步的用意。

而柳山居则眉头轻锁,目光透着几分敬重:“以画证道,古往今来,尚未听闻。”

“若他真的能够做到,那他……将不只是文坛奇才,而是承载了一种开创之力。”

佳丽席间,十佳丽此刻也已陷入沉默。

唯有目光中透着各自不同的情绪。

有惊讶、有钦佩,有些人则怀揣着一丝难以名状的期待。

洛水瑶轻轻抚着琴弦,眼中流露出一丝深思:“能以画释道,他的才情,怕是要超乎所有人的想象了。”

红衣翩翩轻笑一声,眉眼间带着几分戏谑:“这面具公子,可真是处处出人意料啊!”

“我倒要看看,他究竟要画出什么,才能让洛神女领悟‘中庸之道’。”

青衣染端着茶盏,轻轻抿了一口茶水,声音中带着几分探究:“这幅画,若真能以画入道,那他才是真正的惊世之才。”

而在观众席的一角,卫清挽一动不动地看着圆台,双手下意识地攥紧了衣袖。

目光复杂至极。

她的心中似乎被什么东西触动了,思绪乱成一团。

那个青衣男子的从容与自信。

那面具之下令人捉摸不透的神秘感。

无一不在击打着她的内心深处。

“他究竟要画什么?”她轻声自语,目光微微颤抖。

她总觉得,台上的男子与自己心中那道身影渐渐重合。

虽然她不愿去承认,却始终无法挥去那份疑虑。

而卫青时站在她身侧,双手抱胸,嘴角微微上扬,仿佛早已看透了一切。

他低声说道:“姐姐,你不是一直很好奇这位面具公子的身份吗?”

“不如再看一看,或许这一幅画,能解开你的疑惑。”

卫轻歌则睁大了眼睛,语气中透着掩饰不住的兴奋:“他总是能带来惊喜!”

“写文章如此惊世,想必这幅画也必定非同寻常!”

胭脂湖畔,喧嚣之中又带着一种诡异的安静。

所有人的目光、所有的期待,都汇聚在了台上那一袭青衣的身影上。

此刻,萧宁就像一位独立于天地间的执道者。

挺拔而从容,站在那里,成为了这方天地唯一的焦点。

月光洒落,灯火摇曳。

湖面泛起的涟漪仿佛与众人心中的震动交相呼应。

而那一袭青衣、那一抹面具之下的神秘。

正将整个夜色映衬得愈发深邃。

夜色如水,胭脂湖畔的月光愈发皎洁,洒落在圆台之上,将那一袭青衣的身影笼罩在一片柔光之中。

台上的萧宁站在书案前,身姿挺拔,仿若一座与天地共存的孤峰,目光深邃而平静,举手投足间自有一股不容忽视的沉稳之气。

四周万籁俱寂,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目光牢牢聚焦在那台上之人身上,甚至连秋夜微凉的风声似乎也变得遥远而微弱。

他缓缓抬手,对一旁的白霁雪道:“再取一张宣纸。”

声音不高,却仿佛蕴含了某种不可违逆的力量。

白霁雪微微一愣,旋即点头,连忙取来了一张上好的宣纸,平整地铺在了书案之上。

宣纸铺开的一瞬间,微风拂过,纸面轻轻颤动,像是一潭湖水刚刚泛起的涟漪。

萧宁右手微微抬起,执笔的手指修长而稳重,墨水早已调好,笔锋微微垂下,悬停于纸面之上。

这一刹那,仿佛天地间的时间都为他停顿。

月光照亮他的侧脸,面具下的双眼平静而深邃,令人看不透那份从容之中,究竟蕴含了多少心绪。

台下众人目光灼灼,每个人都不愿错过这一刻,甚至有不少人下意识地探身向前,生怕漏掉任何细节。

“他要开始作画了!”

“如此郑重其事,这一幅画必定非同寻常!”

“可是……他真能用画来解释中庸之道吗?”

窃窃私语声开始从四面八方传来,人们的好奇与期待早已被萧宁这份从容激发到了极点。

“嘶——”

一位年长的儒士倒吸了一口凉气,目光灼热地看着萧宁那执笔的手:“从他站在那里执笔的姿态来看,这位面具公子的书画造诣,恐怕绝非寻常!”

“的确,他握笔的手很稳,丝毫没有犹豫。”

另一人低声回应,语气中满是惊叹,“一个人作画的气度,往往就能反映出他的胸襟与格局。”

“可惜,题目实在太难了。”有人皱眉摇头,“‘中庸之道’这样深邃的概念,如何能够以画来体现?”

然而,就在他们议论纷纷之际,萧宁的手动了。

他的笔尖轻轻落下,蘸满墨汁的笔锋在宣纸上留下了第一道浓黑的笔画。

笔锋果断而稳健,落笔成形,宛如在空白的天地间勾勒出某种难以言说的轨迹。

“刷——”

伴随着墨色晕染,宣纸上的第一笔宛如一道苍劲有力的线条,横贯整个纸面,既不失流畅,又带着几分沉稳的气势。

观众席上,有人立刻忍不住低声惊叹:“这笔……竟如此沉稳而有力!”

“是啊,这可不像普通的作画,更像是在立意。”

“他到底要画什么?”

然而萧宁并未理会周围的议论,他神情专注,目光如炬,仿佛整个世界都已消失,只剩下他手中的笔与面前的宣纸。

他的笔锋再次挥动,第二道线条落下,与第一道线条相交。

交点之处,没有丝毫杂乱,反而透着一丝难以言喻的秩序美。

“纵横交错?”

有文士皱眉喃喃道:“这是什么画法?为何他的笔迹如此奇特?”

“看不出来。”旁边的儒生摇头,“不过,他的每一笔都毫不犹豫,似乎早已胸有成竹。”

萧宁的动作没有丝毫停顿,笔锋一转,又是一笔勾勒而出。

这一次,弧线流畅而自然,在宣纸上画出了一个精妙的圆弧。

弧线与交叉的直线巧妙相接,恍若一种规律与和谐的结合。

“圆?”

“他画了一个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