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六章 现实意义(2 / 2)

他想起了前世,当时《平凡的世界》被《当代》拒稿,对于路谣来说却是不折不扣的沉重打击。他本是怀着寻找知音的心情找上《当代》的编辑,但对方明显不能理解自己这部作品,这种打击就像是自己的孩子不被对象的父母认同。

之后,《当代》拒稿的消息在圈中传开了,《收获》《十月》等顶级期刊也不会冒风险去发《平凡的世界》。要不然,别人会说它们是在捡破烂。

最后,《平凡的世界》发表在了广州的《花城》杂志。

《花城》也曾是有很大影响力的文学期刊,被称为“四小名旦”之一,但在那个时候已经比较边缘化了,渐渐退出主流。路谣把作品发表在《花城》上,实在是无奈之举。谁不想自己的女儿嫁得好一些,谁不想自己的作品发表在最好的刊物上?在当时,一部小说发表在什么刊物上,几乎决定了未来的命运。

边缘化的《花城》杂志,当初是想通过路谣的首发长篇大作来收回失地、重振声威,但结果却不如人意,《平凡的世界》反响平平。第二部出来之后,连《花城》也不愿意发了。无奈之下,路谣只好把第二部交到了更加边缘的《黄河》杂志。第三部的命运则更加悲凉,连《黄河》都不愿意发了……

此后,《平凡的世界》三部曲在很长一段时间不被文学圈内的人看好,哪怕它获得茅盾文学奖之后,哪怕它获得了数以亿计的读者的认同。路谣离开时,心境想必是无比悲凉的,他甚至没有看到会有那么多的读者热爱自己的作品,没看到自己的作品能够激励如此多的青少年……

这一世,姜玉楼不想路谣再受到这样的待遇。

《平凡的世界》是部好作品,路谣是个好作家,他们都应该在最好的时间,受到读者的追捧。如果没有,那就是他这个社长做得差了,没有更好地宣传如此优秀的作品。

等路谣离开后,姜玉楼召开了编辑会议。

等人到齐后,他将《平凡的世界》第二部拿了出来,“路谣的《平凡的世界》第二部,就是《最文学》下半年主推的作品,大家有什么看法,可以畅所欲言。”

此言一出,会议室当场炸了锅。

大家对路谣的《平凡的世界》,可谓心有余悸。

如果姜玉楼问他们这部作品好不好,他们肯定会说好,但要是问他们这部作品会不会讨读者喜欢,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摇头。

这部作品优缺点明显,两极分化严重。如果可以,他们再也不想让这部作品出现在他们的杂志上。

曲高和寡啊!

不,这个词都算是褒义词了,实际上,这部作品在发表时尚可,可出版后,没有掀起任何波澜。

首印的十万册,到今年也才卖了一半不到。

这可是最文学出版的作品中,首部出现亏损的作品。

因此,当他们得知社长又要推《平凡的世界》第二部时,产生了抗拒情绪。

“社长三思啊!”

“社长,路老师的实力是有的,只是写作风格和题材实在不讨喜啊!”

“社长,《平凡的世界》是部好作品,但是读者不喜欢,要不还是再考虑一下吧!”

“社长……”

姜玉楼静静地看着编辑部成员发表看法,直到他们都说出了心里的想法后,他才开口道:

“《平凡的世界》这部你们都读过,它的缺点很多。

比如人物塑造过于理想化,小说文笔虽然朴实无华,但在某些地方显得过于直接和粗糙,缺乏一定的文学修饰。小说中穿插了作者大量的个人见解和主观性的说教,这在一定程度上打乱了小说阅读的流畅性。”

众人安静地听着他一一点出《平凡的世界》,这些都是大家所知道的缺点,没什么好避讳的。

只是既然你一清二楚,为什么还要死保《平凡的世界》呢?

就因为路谣和你关系好?

“你们肯定想问,我既然知道《平凡的世界》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为什么还要推荐这样一部作品。

任何一部作品都有缺点,但我们要看到它的闪光点。比如《平凡的世界》就是用温暖的现实主义的方式来讴歌普通劳动者的优秀作品。与《人生》相比,《平凡的世界》更具有人性的高度,路谣把苦难转化为一种前行的精神动力。

描写苦难的新时期作家不乏其人,但真正把苦难转化为一种精神动力的作家却并不多,路谣当属其中之一。这部小说在展示普通小人物艰难生存境遇的同时,极力书写了他们克服重重困难的美好心灵与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正是这些小人物的故事,构成了社会上普通人人生奋斗的两极经验。

并且,作品还传达出一种温暖的情怀。比如作者对对普通百姓的生活方式做到了极大的尊重和认同。还有作品处处展现温暖的亲情与友情,这些人间美好的情感温暖了人心。

这部小说所传达出的精神内涵,正是对中华民族千百年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传统的自觉继承。这样的小说对底层奋斗者而言,无疑具有“灯塔效应”。

我说了这么多,你们应该明白这部作品的现实意义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