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奉近来并无战事,除了北边,魏公,北方的局势恐怕比我们想象中的更糟糕。可朝廷却没有收到相应的塘报?”</p>
“没有。”</p>
魏渊摇头,眉头微皱:“你怀疑镇北王谎报军情?”</p>
许七安看了眼魏渊,“这并不值得奇怪,卑职奇怪的是,如果镇北王谎报军情,为什么衙门没有收到情报?”</p>
打更人的暗子遍布九州,血屠三千里这样的大事,怎么会完全没有消息?</p>
“年初时,我把大部分的暗子都调配到东北去了,留在北方的极少,消息难免堵滞。”魏渊无奈道。</p>
暗子都调派到东北了?魏公想干嘛,打巫神教么许七安恍然,不再追问,“那魏公觉得,此事怎么处理?”</p>
魏渊看一眼屋角摆放的水漏,道:“我先进宫面圣,尸体和魂魄由我带走,此事你不必理会。”</p>
等许七安点头,他又道:“李妙真既已来了京城,那么天人之约很快就会结束,京城的治安会好很多。</p>
“这段时间不知道混进来多少打探情报的谍子,好在有监正盯着,翻不起什么风浪。</p>
“你让李妙真注意些,非常时期,不要随意出城,不要惹是生非,防备一下可能会有的危险。”</p>
“可能会有的危险?”许七安反问。</p>
魏渊再次看了眼水漏,语速极快的说道:“我只告诉你她可能遭遇的危险:一,危险来自朝廷。二,危险来自别国谍子。原因你自己想,我必须得进宫了。”</p>
他劈手夺过许七安手里的香囊,快步离开茶室,边走边吩咐吏员:“带上尸体,与我一同入宫。”</p>
御书房。</p>
除元景帝外,首辅王贞、户部尚书以及其他三品大员、公爵勋贵和都给事中,总共十六人齐聚。</p>
脸色苍白的褚相龙站在群臣之间,微微低头,默然不语。</p>
他服用过司天监术士给的药丸,很快就能下床行走,但经脉俱断的内伤,短期内无法恢复。不过,只要不运气动武,好生调养,月余就能恢复。</p>
元景帝皱眉道:“魏渊还没来,不必等了!”</p>
而后,他扫过诸公,道:“镇北王向朝廷讨要三十万两军饷,粮草、饲料二十五万石。诸位爱卿是何意?”</p>
户部尚书第一个跳出来反对,道:“元景36年,江州大水;荆州大旱;州闹了蝗灾,朝廷数次拨粮赈灾。</p>
“豫州、漳州两座大奉粮仓所剩余量不多,凑不出来了。”</p>
元景帝沉吟道:“从各州调配呢。”</p>
户部尚书回答:“即使有漕运,从各州募集粮草,耗时耗力,人吃马嚼的,等运到楚州边关,恐怕剩不下一半,此非良策。”</p>
正说着,宦官走到御书房门口停下来。</p>
元景帝抬了抬手,打断户部尚书的话,望向门口的宦官:“何事。”</p>
“魏公来了。”宦官道。</p>
元景帝喜怒不形于色:“让他进来。”</p>
宦官退下,十几秒后,魏渊跨入御书房,照例站在属于自己的位置,没有发出一丝一毫的声音。</p>
元景帝不悦道:“这样不行,那也不行,众卿只会反驳朕吗?”</p>
左都御史袁雄心里一动,抓住机会,跨步而出,道:“臣有一策。”</p>
元景帝颔首:“袁爱卿请说。”</p>
袁雄道:“朝廷可以临时添加一项徭役,叫运粮役。责令百姓负责押运粮草。”</p>
元景帝眼睛微亮,这确实是一个秒策。</p>
所谓徭役,是朝廷无偿征调各阶层民众从事的劳务活动,如果让百姓负责押运粮草,官兵监督,那么朝廷只需要承担官兵的吃用,而百姓的口粮自己解决。</p>
如此一来,不但能保证粮草在运到边关时不耗损,还能节省一大笔的运粮费用。</p>
“此为良策!”元景帝笑道。</p>
袁雄松了口气,只要陛下采纳他的计策,龙心大悦,那么在科举舞弊案中的后遗症,就会减到最轻。</p>
殿试过后,一旦许新年取得良好成绩,可以想象,必然迎来东阁大学士赵庭芳的反扑,魏渊的落井下石。</p>
他这个左都御史的位置还没坐稳,说不定就要被撸下去,得自救。</p>
王首辅跨步而出,作揖道:“此计祸国殃民,袁雄当诛!</p>
“陛下,时值春耕,百姓农忙之时,不可再添徭役。自古民以食为天,任何事,都不能在春耕时打扰百姓。</p>
“另外,去年天灾连连,百姓余粮不多,此计无异于火上浇油,把人往死路上逼。”</p>
左都御史袁雄眉头一跳,正要反驳,便听褚相龙冷笑道:“王首辅爱民如子,末将佩服。只是,难道楚州各地的百姓,就不是大奉子民了吗。</p>
“王首辅对他们的生死,视若无睹吗。”</p>
王首辅淡淡道:“朝廷在北地屯军八万六千户,每户给上田六亩,军田多达五千顷。每年”</p>
“边关久无战事,楚州各地历年来风调雨顺,即使没有粮草征调,按照楚州的粮食储备,也能撑数月。怎么突然间就缺钱缺粮了。</p>
“怕是那些军田,都被某些认给侵占了吧。”</p>
楚州是大奉最北边的州,紧邻着北方蛮族的领地。</p>
褚相龙仗着亲王撑腰,毫不畏惧,冷哼道:“读书人除了动嘴皮子,打过仗吗,领过兵吗?尔等在京城享受,却不知道边关将士有多苦。</p>
“陛下,此次蛮族来势汹汹,早在去年尾就已发生过数起大战。王爷神勇无敌,屡战屡胜,若是因为粮草紧缺,后勤无法补给,耽误了战机,后果不堪设想啊。”</p>
元景帝颔首:“淮王神勇,朕自然知晓。而今北方战事如何?”</p>
褚相龙抱拳道:“王爷用兵如神,骁勇无双,那些蛮族吃过几次败仗后,根本不敢与我军正面对抗。</p>
“只能仗着骑军快捷,四处劫掠,我军虽然占尽优势,却疲惫不堪。请陛下发放军饷粮草,也好让将士们知道,朝廷没有忘记他们的功劳。”</p>
王首辅皱了皱眉。</p>
自去年年尾指责镇北王守城不出的弹劾后,北边发来的塘报确实说镇北王屡打胜战,蛮族对边关的侵略得到了遏制。</p>
曹国公当即道:“镇北王劳苦功高,我等自不能拖他后腿。陛下,运粮役是两全其美之策。再者,若是军饷发不出来,恐怕会引起军队哗变,因小失大。</p>
“即使有不妥之处,也该秋后再算。不该在此事扣押粮草和军饷。”</p>
几位勋贵纷纷表示赞同。</p>
战场之事,他们是行家,比官更有发言权。</p>
王首辅沉声道:“陛下,此事得从长计议。”</p>
元景帝不理他,道:“诸位爱卿觉得呢?”</p>
见状,诸公们纷纷松口,回禀道:“自当全力支持镇北王。”</p>
陛下的倾向很明显,他们多说无益。</p>
王党的几名骨干悄悄给王首辅使眼色,让他谨言,陛下对镇北王有多信任,朝堂上下是有目共睹的。</p>
不然,当年也不会赐予镇北王镇国宝剑。</p>
元景帝看向魏渊:“魏爱卿,你是军法大家,你是何看法?”</p>
王首辅立刻看向魏渊。</p>
ps:查了查资料,更新晚了。</p></div>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