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拓跋宏排众议迁洛阳,萧子良庸萧昭业继位(1 / 2)

孕育隋唐 沁水煤田 6863 字 2023-07-24

接上回,拓跋宏亲政后,太和十五年正月,平城大旱,颗粒无收,百姓几无过夜之粮,野菜早已经挖光,老鼠早已绝迹。坏消息一桩接一桩,此时大司农来报:“陛下,平城的粮仓要见底了,臣请调邺城、晋阳、洛阳之地储粮以解平城百万百姓的燃眉之急。”在批准了大司农的奏章后,拓跋宏下诏:“昔成汤遇旱,齐景逢灾,并不由祈山川而致雨,皆至诚发中,澍润千里。万方有罪,在予一人。今普天丧恃,幽显同哀,神若有灵,犹应未忍安飨,何宜四气未周,便欲祀事?唯当考躬责己,以待天谴。”此下诏意在罪己。为了显示自己一片赤诚,拓跋宏三天未进餐食以致面无血色。

早朝之上,拓跋隆和拓跋超等一众鲜卑旧贵族集体借此次大旱向拓跋宏发难,言:“我大魏能有今日占据中国半壁江山,全赖我鲜卑健儿的弯刀与箭矢。陛下自亲政以来,要逐步禁止我鲜卑的语言、传统、风俗,此为忘本。我鲜卑旧俗本就是放牧牛马,逐水草而居。平城四周是多好的牧场,奈何陛下一定要从事农桑,我们部落的牧民都很难适应。今大旱至此实上天对于陛下的警示,万望陛下早日摈除旧政,还我鲜卑风俗。”面对这些鲜卑老人的借机发难,侍中李冲据理力争,中书侍郎宋弁、御史中尉李彪也附和李冲。任城王拓跋澄想要弥合鲜卑老人和文明太皇太后、拓跋宏重用的汉人官吏,所以没有表达自己的立场。拓跋宏此时精神恍惚,有心无力,示意中黄门刘腾,刘腾心领神会,高呼:“陛下身体有恙,退朝。”

回到西宫温室用过膳后,面有血色,开始有了一些精神,心想:“这些个顽固份子,怎么就不明白朕的一片苦心。今日朝堂之上公然发难,是觉得太皇太后不在了,朕可欺吗?”平复了愤怒的心情后,关于这次旱灾,拓跋宏回忆起自他记事以来,平城似乎总是遭灾,水灾、旱灾、地震、寒冷。为了更进一步了解,拓跋宏招来秘书高官官秘书监,向他询问关于平城灾害有关的记录,由于事先皇帝事先已有知会,故秘书监做了文章,带了相关书籍。秘书监当堂汇报,言:“自陛下登基以来工发生灾害四十三次,具体而言:地震十二次,约为灾害总量的三成;旱灾十次,水灾两次,约占灾害总量的两成五;大风沙暴九次,约占灾害总量的两成,霜、雹、雪、冻灾害七次,约占灾害总量的一成五;虫害和牛疫三次,约为灾害总量的一成。”听完秘书监的汇报后,拓跋宏又想起他已经很久没有听到六镇发来的急报了,柔然似乎除了小规模边境劫掠之外,已经很久没有大规模南侵了。他记起太和十一年的时候,大鸿胪来报,西域的高车奋起反抗,已经脱离柔然,不再为柔然出兵打仗了。

拓跋宏心里盘算,自道武皇帝天兴元年七月自盛乐迁都至此到如今,平城已经做了快一百年的都城了。太武皇帝时期,为了抵御柔然的进犯,在平城以北的边境设置的六个军镇,自西而东分别为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六镇。而为了威慑这些镇戍军,防止其叛乱威胁都城,除在都城建立强大的禁卫军外,大量百姓被迁往平城,才有今日百万之众。而今,平城苦寒而多灾,柔然早已不复当年之盛,朕欲南征平齐,一统天下,每次自平城出兵,实属不便。思来想去,迁都的想法便酝酿而出,在邺城和洛阳之间,他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洛阳。他在洛阳东面的洪池泛舟时,曾对李冲说道,朕欲从此修建运河通到洛河。南征残齐之日,可以从容的从此乘船进入洛河,再从洛河进入黄河,再进入汴河,从汴河进入清河,最后到达淮河。最后下船而战,就跟出自己的家门一般,军粮等后勤辎重的运送也如此一般,此乃军国之大计。迁都之事,关系重大,事关国家根基,提前泄露消息的话会使朝野震动,所以为了保密,拓跋宏未将这个想法告诉任何人。为了缓解来自鲜卑老人的阻力,保证迁都顺利进行,拓跋宏定下了以南下伐齐之名,行迁都之实的策略,现在是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拓跋宏等的东风终于来了,太和十七年,南齐永明十一年正月二十五,公元四百九十三年,南齐太子萧长懋病逝。拓跋宏得知消息后,欣喜若狂,感叹天赐良机。拓跋宏于本年五月下令召开特别朝会,凡台省、九卿以及国子、将作二监的正副官员都要出席。朝会之上,拓跋宏下诏:“今齐帝年老力衰,又逢太子亡故,此乃天予我大魏之良机,我若不取,天必谴之。朕欲于本年八月起雄兵百万,南渡长江,攻灭残齐,统一中国。诸位爱卿觉得如何。”任城王拓跋澄首先表示反对:“齐帝萧赜不失为一位明主,治下百姓和乐,国立不弱。况苻坚皇帝南征惨败导致秦祚终结,万望陛下三思。”

鲜卑旧贵族门早已承平日久,不愿打仗,所以纷纷附和任城王。拓跋宏大怒:“皇叔长敌国志气,灭自己威风,意欲何为啊?要不这个宝座皇叔来做吧。”说罢,拓跋宏便拂袖而去,早朝不欢而散。拓跋澄返回寝宫便召见拓跋澄,叔侄二人推心置腹了一番,拓跋宏也向他言明了自己的计划。拓跋澄听过之后,立即表示了懊悔,险些破坏了皇帝对计划,当即表示愿意承担说服鲜卑贵族的职责。拓跋宏言:“若行至洛阳,朕宣布迁都,反对势力趁机哗变怎么办。平城的羽林和虎贲中的不少人还是听他们的。”拓跋澄言:“陛下无需多虑,南征的军队要从羽林和虎贲中抽调足够的数量,防止陛下在洛阳宣布迁都后平城的军队哗变;还要从六镇中抽调一部分,交给陛下的心腹统领;其余从州兵中抽调。南下跟随陛下的羽林和虎贲人数上处于绝对劣势,必不敢叛。”拓跋宏深以为然。

从皇帝宫中返回家后,拓跋澄招来一众鲜卑贵族,举行了宴会,言:“谁还嫌自己的牧场大,牛羊多吗?今陛下决定南征,那是给了各位建功立业,封官赐爵的机会,我刚才陛下宫中回来,得知陛下态度十分坚决,各位就不要反对了。”到底是宗室的元老,拓跋澄的规劝还是有用的。得知拓跋澄进展顺利后,六月,拓跋澄朝会之上下令:“太府,将作监两司督造河桥,以备大军渡河;尚书李冲负责选择悍勇武士为先锋精锐。”拓跋宏特别叮嘱李冲一定要把卫尉少卿杨播选入,并任命他为左将军,统领即将从六镇征召的一万精骑兵。杨大眼毛遂自荐,起初李冲看不上他,但他将三丈多的绳子系在发髻上然后奔跑,身姿矫健,健步如飞。李冲说:“自千年以来,未有健壮如此者。”随即被任命为军主。七月,拓跋宏再度下诏立皇长子拓跋恂为皇太子。在扬、徐、秦、雍四州征集运粮以及辎重的民夫以及召募步军,同时下南征国书予齐国。拓跋宏派四弟广陵王拓跋羽持节安抚北方六镇,调发精骑。在北秀容(今山西省忻州市本分做弼马温的尔朱新兴也同样在为南征准备着军马,这时管家来报:“生了,是个男孩!”尔朱新兴沉浸在得子之喜中,给他儿子取名字为尔朱荣。

一切准备就绪后,内心疑虑烟消云散之后,太和十七年八月,公元四百九十三年,拓跋宏拜辞冯太后永固陵,率领群从百官,良将千员,甲士三十万从平城出发南伐。同时命令太尉四朝元老的宗室老臣拓跋丕与四弟广陵王拓跋羽留守平城。任命三弟河南王拓跋干为车骑大将军,负责关右一带的兵马钱粮的一切事宜,以司空穆亮、安南将军卢渊、平南将军薛胤佐之,此为南征西路军。任命李冲为辅国大将军,统领中路军,麾下有杨播统领的一万精骑兵以及拓跋勰、拓跋休、拓跋详,拓跋澄统领的军队。任命宋弁为司徒司马,曜武将军,东道副将;李彪为冠军将军,东道副将,此二人统领着东路军。三路大军主将皆为拓跋宏亲信。

行至洛阳后,只有中路、东路两路大军汇合,已有百万大军;西路军本意出子午谷策应中、东两路大军,然而辖区内发生了叛乱,计划未能实现。未曾想到了洛阳后,整日的阴雨天,大军士气低落,纷纷不愿继续南征。拓跋宏见时机成熟,着急重臣,宗室,下达了迁都的命令。河北士子代表高闾见状,建议迁往邺城以扩大河北士子对朝局的影响。早有心仪之地的拓跋宏怎能容许,当即怒斥之:“卿欲我大魏与赵、燕一样短命乎?”各位大臣心领神会,洛阳这样一座古都不正是陛下心中之选吗?又都不想南征,无奈只能同意迁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