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护航(1 / 2)

星汉记事 米尺 5698 字 2023-07-18

虽然没有收到什么有意义的回复,但孙彧觉得大家的意思是:就算是,又能怎么样。

确实,就算是那又怎么样。也许指挥部考虑过了,也许这本身也是演习科目。

作为一名一线作战人员,知道不知道其实也没有什么区别。何况从孙彧的角度,他是来课程实习的,让他做什么,努力做好就是了,太高层面的东西不是不能说不能想,只是这些对他而言暂时没有意义。

不再纠结这事情,继续观战,或者说围观。

战局有了进展,前面已经打开了一道突破口。首先冲过去的是负责快速突击纵深目标的突击群,然后是负责攻击浅近目标以扩大突破囗的攻击群,而主力舰则继续保持火力压制作为掩护。

对于防御方而言,对付突击群不外乎通过反突击以及后续防线层层堵截来处理,而对攻击群则主要是防御节点自己应付了。

如果防御方的目的就是固守,那么也会根据战况调整防线。但如果目的是掩护或者阻击,那么总体上就会是坚守阵地死战不退。

随着舰队突破,敌方并没有收缩防线,但是火力分配有了一些变化,或者说变得有些分散,因为己方主力舰群还在保持着压制打击,对方多少有些顾止失彼。

看来是打算断尾求生,但不知道已经跑出去了多少,既然没有喊停,说明还不到三分之一。

按演习规则,一支被包围的部队,损失三分之二就算被歼灭,跑出去三分之一就算突围成攻,这都是可以中止战斗的一般条件,除非演习科目有特别的设定,比方说收容俘虏打扫战场之类的。

所以,被歼灭和突围成功理论上是可以同时存在的。

但演习的目的不是追求一个胜负的结果,而是通过参加实战演习,让各种大大小小的参与单位自己检验自己。

像孙彧他们参演的目的就只是一门课程实习。

冲进突破口之后,孙彧所在的攻击群便直奔15度外的一颗星球要塞。

攻击群以登陆母舰和战机母舰为核心,配置了各种防御舰和火力舰,攻击距离自然远不如主力舰,舰队决战的时候是用不上的,但是通过集体防御和集群攻击,非常适合于现在这种对近距离目标的攻击,虽然这里所谓的近距离一般指的是一个太阳系内两个行星之间的距离。

目标星球要塞是个防御节点的中心,本身除了自带火力之外,还指挥着数支舰队,而现在这些舰队都已损失殆尽,这也是突破口被打开的原因。

至于要塞星球为什么不飞过去堵枪眼……因为那就意味着这个防御节点完全丢失,防线将被洞穿,只要敌方有足够的数量,这种孤注一掷的行为并不能阻止敌方的行动。

现在孙彧所在攻击群的任务就是让这颗星球要塞退出战斗。为达到这个目的,可以登陆然后夺取或者破坏要塞,也可以压制或者摧毁要塞上的火力。

当然,双管齐下也是可以的,这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出于演习的目的,攻击群的任务就是同时组织星球登陆与进行火力压制。舰载机群的主要任务自然就是掩护登陆,至于火力压制,那是伴随舰队的任务。

需要压制的地面火力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要塞发起的的远程攻击,一个是要塞的地面防空力量。

需要登陆作战时,主要的就是压制防空火力了。只不过在此之前需要削弱星球的防护力场。

既然是力场,当然就得以力破力。攻击这么大个星球不至于打不中,但要保证最高攻击效率而依法线方向进行打击就需要一些制导手段了,而地面防御方也会采取种种手段来偏转受到的攻击。

但是这一切都需要能量,所以,防护力场经过一段时间高烈度的攻击后,往往就会转换工作模式,也就是从最开始的阻挡模式转换成阻滞模式。

不过究竟采用哪种模式,取决于实际情况,没有一定之规。先阻挡再阻滞这是常规方式,只要能量足够,全程阻挡硬抗也是有的。

至于复合模式,也就是阻挡层和阻滞层交替夹层分布只存在于某些关键节点,比如司令部所在地,因为这需要更多的能量。

一番狂轰乱炸之后,登陆母舰开始机动到出发位置,一艘艘登陆舰从母舰弹射出去,朝着要塞地面法线方向狠狠地扎了过去。

这时候火力舰开始超越射击,除了继续打击防护力场之外,也形成一道道弹幕阻挡地面攻击,以掩护在弹幕之后的登陆舰集群。

实际上登陆舰本身也是一种物理攻击手段,不论是撞在防护力场上,还是在力场中的机动,或者最后直接扎进地面,都可以有效地消耗目标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