堤修好后,两岸河堤还得常设护堤巡河官吏。
杨文骢建议是征地时,把堤外地多征一些,然后就设为河工租田,专租给守堤巡河的河工,这地河工可以自己和家人种,也可以再转租给其它佃户。
这些地只租不卖,以保证守堤巡河的河工官吏们能够有稳定的收入,可以安心本职。
至于河堤内的河滩地,也当由河道衙门管理,招佃出租,让百姓佃种花生大豆等杂粮,然后收租以补充修河开支。
新修河段,还要建减水坝、分流闸,添疏浚船,设立讯厅、堡夫。
甚至等河堤修好后,还要进行二期的工程,对两岸小河道分投疏治,以免因为黄河改道后,对原来的一些河流的堵截等导致的新水患。
朱以海对这个计划,完全支持。
黄河不复故道了,可新河道没堤,不修不行,要不然一下水就发水泛滥,周边别想安宁,损失太大。
该出的钱还得出。
先修大堤吧,一步步来,以后还要清淤、修坝、支流等等工程,多着呢,这玩意就是个无底洞,但不修更是灾难。
现在修也有些便利之处,一是因明清大战影响,使的灾后的新河道沿线,百姓不多了,迁移起来较方便些,二来现在中原人口锐减,重新安置也有地去,否则要是盛世之时,这还真是个大难题。
反正不破不立,已经是破成这样了,正好破而后立。
甚至修堤工程,还能以工代赈,还能节省许多投入开支呢。
以前黄河故道,年年决口,一年数决,不仅是河道官吏贪污,以河工做发财手段,也是因为百姓繁衍日多,与河争地。
老百姓没地种,管你大堤,还是滩地,堤内堤外都种。
甚至都种到河漕边上,还修起民埝,所谓所埝就是两岸百姓为保护田地村庄而在河滩上修的小堤,随湾就曲,甚至逼近河漕,导致有些河面宽不及二里。
一遇大水,就会拦河逼水,有碍河流,容易使的河堤决口。
在晚明以来,整个黄河中下游的黄河河道,其实堤内的河滩上,都已经有许多村庄了,不仅仅是种河滩地,直接就盖房子立村庄,外面又修起埝子。
所以现在山东修新堤,必须得保证最少两堤二十里宽,必须得保证河堤内没有村庄,河滩地可以适当的允许百姓种些杂粮,但绝不能修埝建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