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盐走后, 胡亥的注意力暂时转移到即将开启的东巡上。
皇帝出巡, 需要做的准备工作是很宏大繁琐的;而胡亥又要求“微服私访”, 还不能引人注意,实现起来就更刁钻艰难了。
就是李斯这样办事儿老成的能臣,也得忙上几个月, 还不能保证万全。
胡亥决定就在咸阳, 先小小“微服”一次。
来了快一年了,他还没真正体查过民情呢。
办这种小事儿,赵高是最好用的。
胡亥把赵高叫来,如此这般交代了一番。
赵高一听就明白了, 笑意殷勤, 掐着手指数道:“小臣都记下了。陛下您要私下出行,穿黔首的衣裳, 叫两队郎官也都换了装束、远远保护。咱们……具体去哪呢?”
胡亥道:“出去随便逛呗。”
赵高也就不敢再问帝王行踪,躬身下去,第二天一大早就把东西都置备齐全了。
胡亥瞅着赵高弄来的黔首衣裳,因为新奇, 便忽略了上身之后的不舒服。
其实以胡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这叫什么衣裳?根本就是麻袋片嘛。
麻布的质感比他平时穿的丝织物更是差远了。衣袖窄窄的, 不是他素日穿惯了的宽袍。头发也不像平时那样束起来, 而是用发簪绾上,再来一块黑布缠头, 脚上蹬一双草鞋——活脱脱就是下地干活的劳动人民形象了。
胡亥扯扯窄衣袖, 突然换了短打扮, 虽然材质不够细腻,可是行动起来却是方便多了。
他伸伸胳膊、踢踢腿儿,感觉还行,叫众郎官也都换了衣裳,带着赵高、尉阿撩还有阿圆,上马车出了咸阳宫,过了宫门前的驰道,才下了马车。
胡亥走在前面,身边是尉阿撩、赵高,身后跟着阿圆。
离他们五十步到百步,两队郎官分散在人群里,不让皇帝走出自己视线范围。
而在这两队郎官之后,还有王离亲率三千人马,随时待命。
所以说,胡亥想要“小小的微服”,那是很不容易的。
秦朝重农抑商,市集文化并不发达。
也许是因为胡亥一行人出来得太早了,路上行人只三三两两,像胡亥这样一行四个人的已经比较引人注目了。
毕竟此时律令,黔首无事三人以上聚会的,那可是要诛全家的。
路边商铺也多还没开门,倒是一家逆旅旗帜招扬。
胡亥一步进去,就见店家婆婆正在洒扫地面。
那婆婆见一下进来四个人,愣了一愣,目光落在胡亥脸上,神色微妙起来。
胡亥问道:“店家,我们四个人住店,怎么算钱?”
那婆婆没回答胡亥的问话,反倒是冲着他一伸手。
胡亥一愣——什么意思?看着给?
一旁赵高上前一步,递了四份竹简在那婆婆手中,笑道:“这是我们的‘验’。”
胡亥这才想起,秦朝这种相当于身份证的玩意儿。
当初商鞅就是因为没有这玩意儿,结果无处投宿,最后被自己制定的法令给害死了。
胡亥赞许地看了赵高一眼——赵糕糕是真的好用。
那婆婆眯着眼看过四份传,见上面写的形貌体态年龄都与眼前的人相符,目光落到胡亥脸上,不知为何露出迟疑之色来。
胡亥问道:“店里住满了吗?”
那婆婆把“传”递归赵高,垂下眼皮,一面继续洒扫,一面道:“只剩一间房了,住不了你们四个人。你们去别家看看吧。”
胡亥莫名其妙离开了这家逆旅,问赵高道:“我脸上怎么了?那店家看我的神色好生奇怪。”
赵高笑呵呵道:“公子您乃真龙天子,天生异相。那店家算是有点眼光的。”
“是么?”胡亥摸着下巴,思索道:“她那表情看起来,可不像是见了真龙天子的。”
赵高笑道:“升斗小民,哪里见过贵人呢?一时被镇住了吧。”
胡亥背着手,道:“走,去黔首住的地方看看。”
他也是兴致来了,好奇什么就去看什么。
黔首住在封闭的里巷内,看门的人就叫“里间门”。前文提到的张耳、陈余,被秦朝重金求购之后,就逃到陈郡,隐姓埋名做了里间门,的确是小到不能再小的职务了。
里墙并不算高,跟胡亥肩膀差不多高,他稍微踮脚便能看到巷里情形,只见里面一户户住宅井然有序,偶有狗吠人语。
忽然这祥和中,破出来一道女子高亢尖叫声。
胡亥循声望去,却见那户人家大门敞开,两名男子正拖着一名裹着薄被的女子出来。
“光天化日,岂有此理!”胡亥扯扯窄袖子,带着三名小弟,冲进了里巷,往那户人家奔去。
巷里人家也都听到了动静。
按照秦时法律,若是邻居出了事儿,隔壁听到声音却不救援,也是要处罚的。
所以片刻间,这户人家宅子里就聚满了人,连院里桑树枝丫上都坐上了小孩子。
混乱中,一时无人注意胡亥这几个生面孔。
那被拖出来的女子,挣扎着要往院中水井里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