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现在到底是何年代,陆羽一直就没搞清楚,每当想起这个问题,这具身体正主的记忆中,只有当今国号为“周”,以及年号为“永昌”。
反而更让陆羽晕头转向。
前世的陆羽对历史很感兴趣,再拜评书和历史类小说所赐,他对中国历史的了解要比一般人多一些。
在他的印象中,中国历史上以“周”为国号的,一共有五个。
最早的当然是“武王伐纣”之后建立的周朝,史称“西周”。
其次就是周平王建立的周朝,史称“东周”,后世又将其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还有就是南北朝时期,北朝之一的周朝,史称“北周”,又因皇室姓宇文,故也称“宇文周”。
再有就是女皇武则天改唐为周,史称“武周”。
最后的周朝,是五代十国时期,郭威所建,史称“后周”。
既然现在这个时代也是“周”朝,但貌似和陆羽所知道的五个周朝都不沾边儿。
而且他也从来没听说过,历史上还有位永昌皇帝,要是永乐大帝倒还差不多,不过那是明朝。
陆羽带着好奇心,开始翻起了《唐史之鉴》。
书里面是竖排的繁体字,而且没有标点符号,又全都是文言文,还没看两列,他的头就大了半圈儿。
无奈之下,他只得大概看看,就关注那些他比较了解的大事件,比如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武后称帝、开元盛世、安史之乱等等诸如此类,书中都有明确记载,看来和他在后世所学的历史大同小异。
那历史的拐点,到底出现在哪儿呢?
为何又冒出一个“周”朝呢?
带着疑问,陆羽将书翻到后面,着重看唐朝晚期,希望找到答案。
按书中所记,唐末天下大乱,群雄争霸,朝代国号轮番更替,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
在陆羽看来,这段历史应该就是后世中称为“五代十国”的时期。
陆羽又仔仔细细地读了n遍,终于恍然大悟。
原来一个关键性的人物没有出现,一个关键性的历史事件没有发生,才导致了历史朝着新的方向发展。
那就是赵匡胤这位牛人,在(后汉和(后周中都找不到他的身影,貌似他并没有降生在那个时代,所以“陈桥兵变”自然没有发生,也就没有后来的大宋朝,历史在此悄悄地发生了转变。
按照这本史书所记,(后周显德六年,周世宗柴荣于北征回京后不久驾崩,逝世前膝下无子,独有一养子,名为楚熙,令其继位,但不准其改朝换代。
是故楚熙登基后,国号仍为“周”,改元“建统”,定都开封。
看来写史的人都对本朝有所顾忌,《唐史之鉴》这本书也不例外,在记录到建统大帝登基后,作者就停笔了。
不过,好在陆羽在书架上又找到了另一本关于本朝的史书,名为《建统大帝功绩录》,虽然书中内容多为吹捧建统大帝战功政绩的,但从中也能看出历史的走向。
原来建统皇帝继位时,年方二十,雄姿英发,豪气冲天,决心遵照义父柴荣的遗愿,干出一番大事业。
当时天下割据,势力林立,建统皇帝加强中央集权、改革军制、发展生产、巩固统治。
经过三年多在政治、经济和军事诸方面准备,开始了南征北战,历经十五载,终于一统江山。
而后休养生息五年,又经十载,才从辽国手中夺回了当初(后晋割让给契丹人的“燕云十六州”。
而关于那位帝师,书中也有详细记载。
建统二十五年,帝亲征燕云,于三月初六被敌困于沙河,趁夜突围南出,死伤惨重,至一无名河边,乃有八十八骑。
后有追者数千,前有河流阻路,帝遂率众南驰,至河窄处,忽望一浮桥,大喜。
熟料快马行至桥中,桥板不堪负重,骤然断裂,摇摇欲坠,欲过不能。
众皆下马,以抗追兵。
值此生死存亡之际,曾志凛然纵马入河,立于马上,托举断板,以身带桥,急谓帝曰:速过,切不可仿西楚霸王成千古遗恨!
帝深感不已,涕零三拜,遂踏板而过,得以幸免。
后曾志中箭,坠马溺水而亡。
待帝一统天下之后,尊先师曾志为曾子,为万世师表,定三月初六为尊师日,而那无名河便从此被百姓称之为“代桥河”。
建统三十五年,建统大帝以天子守国门的决心北拒辽国,迁都幽州,并更名为燕京。
建统三十八年,建统大帝因旧伤复发,遂崩于宫中。太子楚渊继承大统,次年改元“永昌”,也就是当今的永昌皇帝。
至此,陆羽终于明白,大宋朝没有了,(后周延续下来,而且不仅实现了统一,还收复了战略要地“燕云十六州”,这已经和他所知道的历史完全不一样了。
但是,如果换个角度考虑的话,现在的大周朝,就相当于后世历史中的大宋朝,更准确的说是北宋,只不过不是赵氏天下而已。
陆羽深深记得,北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高度繁荣的时代,民间的富庶与社会经济的繁荣实远超过盛唐时期,史学家曾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可是,陆羽一想到后来的靖康之耻,崖山海战,还有民族英雄岳飞、文天祥……可惜!可惜!可惜啊!
山河破碎,蛮夷入主……
怀着沉甸甸的心情,陆羽又躺回了床上,想想自己本是一无名小卒,庸庸碌碌,上天却偏偏让他重生在这个大时代中。
虽然他后知千年的历史,深知华夏文明真正的威胁来自于哪儿,但那又有何用呢?
一个小小的侯府家的私生子,又怎么可能改变历史这艘巨轮的轨迹?
陆羽想了很多很多,那一夜,他梦见了百舸争流,千军万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