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和氏》记: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人相之,有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为,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视之石也,忠贞之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果得宝焉,遂命曰“和氏璧”。
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秦破赵,得和氏璧。后统一天下,嬴政称始皇帝,命李斯用小篆雕刻传国玉玺,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虫鸟篆字,由玉工孙寿刻于其上。
东汉班固所著《汉书,元后传》中记载:初,汉高祖入咸阳至霸上,秦王子婴降于轵道,奉上“始皇玺”。及高祖诛项籍,既天子位,因御服其玺,世世传受,号曰“汉传国玺”。
也有传言说李斯是另寻蓝田玉刻之,但无论那种,都能证明一件事,就是那位华夏中原的第一位皇帝,确实刻制了一方玉玺。而这方玉玺,自秦之后,落到了刘邦的手里,于是就被称为汉传国玺了。
之后历代雄踞中原的帝王皆以得此玺为符应,奉若奇珍,国之神器也。得之则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则表现其“气数已尽”。曾经在一段时间里,东晋皇帝因为没有“传国玺”在手,被北方的人嘲讽为“白版天子”,因此这枚玉玺,又从汉传国玺升级为了被天下人承认的传国玉玺。
由于隋亡之后,萧后携隋炀帝孙杨政道及传国玉玺遁入漠北突厥。以至于唐初贞观年间,也可算得上千古一帝的唐太宗李世民,因无这传国玉玺镇压国运,再加上李二的皇位来的也不太干净,整个的仕林当中,有相当多的人都对李二登基存有相当多的不满。就自刻了数方“受命宝”、“定命宝”等玉“玺”,借以代替这方传国玉玺,镇压朝堂和民间的舆论。
直到贞观四年(公元630),大唐军神李靖率军讨伐突厥,萧后与隋炀帝孙杨政道背离突厥,返归中原,献上了这枚传国玉玺,李二的底气才足了起来。甚至大气到民间都8可明言玄武之变和囚父杀兄之事而不罪责,这心胸比起后世满清的那几位大兴文字狱的皇帝,该说真不愧是拉开了盛唐序幕的男人,确实是那些渣渣们比不了的存在。
当然,文字狱的兴起,也可能乾隆发现自己祖上留给自己的那方玉玺是假的有关。自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金兵破汴梁,徽钦二帝被掠之后,“传国玉玺”便被金国掠走,此后便销声匿迹,再没有出现在世人的眼前过。
只是有传闻,在元世祖忽必烈驾崩时,元大都集市上居然有人当街叫卖传国玉玺,关键是还被当时的元朝宰相伯颜给直接买回家收藏去了,而没有送去献给皇帝。
伯颜的这波操作,让这个关于玉玺的传闻破绽百出,极少有人相信蒙古的皇族得到了传国玉玺。果不其然,大明建国之际,洪武皇帝朱元璋举兵北伐,元廷弃中原而走漠北,继续驰骋于万里北疆。而后太祖遣大将徐达深入漠北,穷追猛打已经远逃到极北之地的残元势力,对其王公贵族大肆查验,为的就是追寻这方传国玉玺的下落,不过最终还是无功而返。
所以才会有清太宗剿灭蒙古林丹汗时,从投降的林丹汗后裔那里得到了所谓的元朝“传国玉玺”一说。
清初的紫禁城中,共藏御玺大约有三十九个之多,其中这方皇太极的“传国玉玺”,到了乾隆时,被这位颇好考据的高宗皇帝,钦定为了赝品。所以被自家老祖宗骗了的弘历,才会变得如此害怕前明的死灰复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