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计成(1 / 2)

事实证明,有些事真的不能想太多,想得太多,往往会把事情搞得复杂化。

佛家说,人生有三重境界,第一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最是简单。山就是山,水就是水,看到的就是实物,不去细想,不去深究,所以就相信事物就是自己看到的样子。

第二重,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这是聪明人。聪明人总是想得更多一点,看的得多一点,结果在他眼里,山也不是山了,水也不是水了。聪明人喜欢探究,探究这山因何在此,探究这水向何方流。探究来探究去,往往就迷失在了山水之间,再难出去。

第三重,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这层境界最是淳朴也最是困难。抵达了这层境界的智者,已经看破了山水间的迷障,探寻到了山水的最初本质。因此上,在他们看来,这山还是山,从未改变,这水依然是水,始终在流。

刘季之前便是被困在了第二层的山水之间,年纪刚好处在最是锋芒必露时的他,又经过现世的各种网络鸡汤和奇怪理论洗礼,所以一直想要找到一个与众不同的概念来定义医者,试图一鸣惊人。刻意忽略了最是简单直白的答案。

对于华佗何为医者的问题,刘季从行为上考虑过,在道德上考虑过,也在意义上停留过。可偏偏却忘记了,医道最初诞生的原因,是为了什么?

作为医学一道最初的开山祖师,炎帝神农氏遍尝百草的故事,刘季从小就听过。

宋-《通外纪》记载:民有疾病,未知药石,炎帝始味草木之滋,尝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遂作方书,以疗民疾,而医道立矣”。

《淮南子.修务训》也说:“神农乃始教民,尝百草之滋味,当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由此医方兴焉”。

由此可见,医学一道最初创立的目的,便是为了解救万民的疾病之苦。可对这则从小就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刘季的心里却偏偏就没有在意。

对于医者,刘季最初的想法就是名医。而作为一个名医,最重要的东西莫过于医术的高低和荣誉的多少。前者关乎自己的根本,后者则关乎自己的声望。两者如果皆能超凡脱群,那么就必定是一个名医。这边是刘季初始对于医者的定义。

可刘季忘记了,先贤之道,立言,立身,立德。作为一个医者,术和名固然重要,可医道创立之初的根本,却是神农氏那颗想要拯救苍生疾苦的心。

也是凑巧,完全沉浸在迷茫之中不能自拔的刘季,刚刚好的听到了刘震那句无心之语,也正是这句单纯质朴的话,把他给重新拉回到了心灵的初始之地。

再次见到了本质之后,刘季顿觉眼前的迷雾瞬间散开。想通了这其中的一切,死气沉沉的刘季也变得精神焕发起来,不过,对于面前的那碗黍米饭,刘季就是提不起兴趣。

毕竟有些道理,知道是一回事,但是行动却又是另一回事。古人云,知易行难。但凡能够知行合一的,无一不是顶尖的大佬。

做为一条刚刚翻身的咸鱼,刘季表示,自己做不到。哪怕已经想明白了,医者,便要视病患为子女,不怒,不厌,不烦,不躁,心如止水,宽以待人。

可这些已经是圣人的德行了,身为一个普通人,刘季只能保证,自己会把这些作为目标,但要是立即实现,只能说是无能为力了。就算自己的心理正在接受,自己早就养成习惯的身体,估计也会及时做出完全和心里不同的反应来。

起身收拾了一下东西,刘季就要走出自己这间医疗室。既然心结已开,那么就不要待在这里傻坐了,还是早点回去睡觉吧。怎么说昨天也熬到了凌晨,再加上今天精神高度集中的忙了一天,还好死不死的把唯一吃的一点早餐给吐了个干净,现在可谓是身心俱疲,所以脑子里没有问题可以纠结了,那就赶快上床休息,好好弥补一下自己严重损耗的身体和大脑。

看到刘季的神色恢复,刘震心里也终于缓了一口气。他今天来可是有事相求的,否则真当刘震一个堂堂的世子校尉,闲着没事儿跑来给这个自己捡来的家伙送饭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