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文艺界、尤其是出版物里,风气并不算好。</p>
随着技术和流程的进步,一本实体书的商业化,从写作到出版再到印刷,最后是销售,可以说越来越规范。但奇怪的是,技术和流程上的进步并没有带来出版物质量的提高。</p>
相比于以前,现在出版物的数量可以说大大增加了。</p>
但是平均质量远不如前,甚至说,现在很难找到一本高质量的出版物去读了。</p>
也许是因为经济形势的恶化,让收入减少的读者挑选一本书更为谨慎。</p>
也许是因为出版社和书商过度追求利益,倒逼着作者压榨式地写作,动辄一周十万字的码字量,这变态的速度也意味着极低的质量。</p>
总之,现在的出版物已经做到了极致的商业化,却在质量的路上越走越远。这也注定了这个行业越来越浮躁,越来越难出真正意义上的好东西。</p>
可陈澜的出现却给很多仍对出版物抱有期待的人注入了强心剂。</p>
陈澜的新书《角落里的向日葵》与那些套路化严重的注水作品完全不同,这本书深入描述了一个单亲孩子虽然身处挫折却依旧积极向上的故事。</p>
在现在追求高频爽感刺激的写作风气下,这本书可以说是完全背道而驰。</p>
但奇怪的是,在陈澜精妙的文笔以及高超的写作技巧下,整本书的可读性远超同期上市的其他作品。</p>
那种充满温暖的语句,让每个读到这本书的人都仿佛沐浴在阳光之下。</p>
明明是治愈系的风格,但是很多人读了却潸然泪下,甚至还有一部分人因为读了陈澜这本书而去关注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的事情。</p>
与岁月静好、虚荣浮躁的短视频表现的不一样,的的确确,世界上还有很多人生活在不那么光鲜亮丽,甚至可以说充满阴暗的地方。</p>
可以说,陈澜的新书不仅仅是做到了商业上的成功,还引起了社会层面的广泛思考,这远远超出了一本普通商业小说的价值。</p>
......</p>
新书开售的第二周,周一。</p>
苏港市文联。</p>
刘臻和平常一样来到了办公室,不同其他的公务单位,文联的工作可以说非常轻松。作为市文联主席的刘臻,平时只需要安排一下各文艺单位和人民团体的联谊,或者根据省文联领导的指示开一开会就行了。</p>
不过,作为一个地级市的文联主席,他要是真的活跃起来也不好办。</p>
虽然苏港市只是个地级市,但是说来也奇怪,这个地级市居然有两家厅级的省属文艺单位。一个是东南经济报,另一个是沿海新闻周刊。</p>
这两家期刊的总编,一个是陈龙,一个是林雪,那可都是正厅级的干部。他刘臻只是个处级的干部,要是按职级,他还得听这两位主编的话呢。</p>
坐在办公室的椅子里,他悠闲地喝了口茶,正想闭目养会神时,他办公室的电话忽然就响了,把他吓了一跳。</p>
“喂?刘臻同志?”</p>
“段主席啊,我在,您有什么指示?”</p>
一看是省文联主席段兴的电话,刘臻更是郑重起来,不仅语气严肃了很多,还拿出了纸笔,准备记录些什么。俨然一副认真学习领导讲话精神的样子。</p>
“没什么?”</p>
“你们市里是不是有个叫陈澜的作家?”</p>
“陈澜?”</p>
刘臻一愣。他的大脑在飞速地运转,终于想起了关于陈澜的一丝印象。</p>
“是有这么个作家”</p>
“他好像....挺年轻的吧....还是东南经济报的专栏作家”</p>
“怎么了?”</p>
刘臻语气不定地说。</p>
他对陈澜有印象,当初好像这个作家要开什么新书发布会,陈龙总编还想让他出席呢。不过,他一看陈澜只有20出头的年纪,还有在读本科生的省份,便以要去省里开会为借口婉拒了陈总编的邀请。</p>
苏港市是个文化底蕴丰厚的城市,培养了不少全国知名的大作家。刘臻压根儿就没把陈澜放在眼里,和有些人一样,一看到陈澜这么年轻还姓陈,他就下意识地以为陈澜是陈龙总编的某个后辈。</p>
于是,为了既能给陈龙面子还能让自己不是身份,刘臻干脆让市文联副主席和市作协的会长去了新书发布会。</p>
在他眼里,这已经很给陈龙面子了。</p>
可今天....为什么省里的领导提起了陈澜的名字??</p>
难道????</p></div>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