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4章 书院裂痕(1 / 2)

在华夏历史上,儒家的发展大致分成了四个阶段。</p>

</p>

从最初的春秋战国时的孔孟时代。</p>

</p>

这是最早期的儒家,算是小幼苗吧。</p>

</p>

说句不好听的话,当时的儒家还真算不上有多大影响力。</p>

</p>

到了西汉武帝时期,儒家迎来了一次腾飞的机会。</p>

</p>

那就是著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p>

</p>

不过,彼时的儒家虽然地位被无限的抬高了。</p>

</p>

但汉朝廷,或者说当时的汉朝天子,并没有真傻乎乎的一切照搬儒家理念去治国。</p>

</p>

所谓的独尊儒术,其实只是借用了儒家的壳!</p>

</p>

儒皮法骨才是天子们真正信奉的理念!</p>

</p>

后世有些人将儒家壮大的原因,全部推到汉武帝身上,其实是没道理的。</p>

</p>

虽然独尊儒术确实对儒家有一定影响,却并非全部。</p>

</p>

儒家真正的腾飞,是始自于宋代!</p>

</p>

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那才是让儒家堂而皇之成为第一学派的根本原因。</p>

</p>

尤其是朱程理学诞生后,儒家的影响力,更是达到了空前的程度。</p>

</p>

不过,朱程理学的儒家,和早期汉唐时的儒家,已经有了本质上的区别。</p>

</p>

前者是被阉割后的儒家,几乎丧失了血性。</p>

</p>

而后者,却保持着儒家早期的尚武。</p>

</p>

至于到了后面明代王明阳的心学诞生,虽让儒家又产生了一定的变革。</p>

</p>

但于整体而言,其实并没有让儒家脱胎换骨!</p>

</p>

如今,范爵要祭出朱程理学这个大杀器了。</p>

</p>

这对于天穹域的儒道而言,其实并非什么好事。</p>

</p>

只不过,范爵却不管这些。</p>

</p>

他认为朱程理学对他而言,更为有用。</p>

</p>

像卫君子这样的古早儒道大家,说句不好听的话,其实在理念方面,和他还是有很大的冲突。</p>

</p>

相反,被阉割了血性的朱程理学,才是他想要的真儒学!</p>

</p>

至于为何要把朱程理学交给杨熹。</p>

</p>

那是因为杨熹此人,既没有刘仁这等一心想要往上爬的野心,也不像卫君子那样固执。</p>

</p>

杨熹算是至圣书院中,极为专注于做学问的儒道圣师了。</p>

</p>

这样的人,拿来发扬朱程理学,再合适不过。</p>

</p>

沉吟半晌后,范爵唤来侍奴太监。</p>

</p>

“去召杨圣进宫!”</p>

</p>

侍奴太监应诺一声,躬身而去。</p>

</p>

……</p>

</p>

君子阁。</p>

</p>

气氛稍显沉闷。</p>

</p>

随着卫君子、刘仁、杨熹三人的证道。</p>

</p>

卫君子这个院主,显然已经没法再像以前那般,在书院中独占话语权了。</p>

</p>

毕竟,圣师不是帝师。</p>

</p>

每一位圣师,在现在都是超凡脱俗的顶尖大佬。</p>

</p>

既然是顶尖大佬,自不可能没有话语权。</p>

</p>

所以,卫君子也很明智的让出了一部分权柄,交个了刘仁和杨熹。</p>

</p>

只不过,杨熹对这些并不感兴趣,依旧保持着以往专注于学问的习惯。</p>

</p>

倒是刘仁,很快便接手了权力,并在书院众帝师面前成功建立了威望。</p>

</p>

随着刘仁彻底沦为范爵走狗。</p>

</p>

他和卫君子在书院内的理念冲突,也变得越来越严重了。</p>

</p>

此刻君子阁沉闷的气氛,也正是俩人所造成的。</p>

</p>

卫君子劝说刘仁莫要多插手博阳庶务,还是更多的以儒道为主。</p>

</p>

但刘仁却不以为然,还直言卫君子这种做法是不对的,他们既然选择了效忠范爵,食君之禄,当忠君之事。</p>

</p>

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p>

</p>

君子阁的气氛,自然就变得尴尬了。</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