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第 78 章(2 / 2)

可这份“坚强”背后,很可能会有无数百姓因此家破人亡。</p>

所以问题还是得原地解决,将人迁走不是个好办法。</p>

很快大臣们就为这件事炒作了一锅粥,沈玉耀也是眉头紧锁,她听了半天,核心问题就一点。</p>

粮食。</p>

因为粮食产量不足,朝廷入不敷出,地方支撑困难,所以冬州百姓绝对不能往别处走。</p>

天灾不管那么多无可奈何,不让人走,很可能就会面临冬州到了冬天,会大批量死人的情况。</p>

火炕或许能救一救,但火炕要烧,那就涉及到柴火问题,入山砍柴不是什么轻快活计,所以柴价很贵,并且入山就有丢命的风险,冬州百姓烧不起。</p>

煤炭或许能解决,木炭或许也可以,但还是那句话,百姓烧不起。</p>

这个时候那个老问题又出来了,没钱。</p>

所以沈玉耀上来就要找棉花,和出海赚钱,没有棉花没有钱,百姓根本没有活路啊。</p>

好在西北互市没白开,沈玉耀勉强算是找到了一些东西。</p>

“冬州总有春暖花开的时候,到时候冬州播种新粮种,此粮种是从南方小国上寻得,孤命人前去查过,亩产三百斤以上,若是冬州能种,再好不过。”</p>

“亩产三百斤?”</p>

几个户部的官员大为震撼,大庄现在的粮食以粟为主,亩产不过两百余斤。</p>

实际上沈玉耀说三百斤,都是往少里说的,毕竟考虑到冬州比较冷,可能种不太好。</p>

“殿下,敢问这南方小国在何处!”</p>

几个兵部的官员摩拳擦掌,恨不得马上就去那小国附近走马溜一圈。</p>

就连曲川的眼睛都亮了。</p>

那个小国有亩产三百斤以上的水稻!</p>

这句话的重点在水稻的粮种吗?不,重点在那个国家土壤肥沃,能种出更多粮食!</p>

他们大庄,就缺一个粮仓啊!</p>

沈玉耀看出来这几个武将的心思了,干咳一声,让他们之后再说,她会让去南方的斥候同他们细谈。</p>

要不说还是得新生王朝呢,看看这开疆拓土的野心和行动力,真是让人欣慰。</p>

文官们大概能猜出武将的想法,纷纷选择无视,也就是默认。</p>

嗐,哪儿能指望大庄文官会阻止武将打仗呢?毕竟在大庄的朝堂上,一言不合文官和文官都能直接干架。</p>

武德充沛的很。</p>

因为沈玉耀拿出了新的粮种,官员们的心情一下子又好了,什么枭首示众,大部分官员都不在乎了。</p>

一个丁县令的死,若是能换一个高产的粮食,这群大臣能将丁县令杀个百余回。</p>

只是秦国相回家之后,一直是忧心忡忡,他想了又想,命人将他归家的女儿叫来。</p>

秦淑君有些惊讶,这还是秦国相第一次回家后就叫她过去。</p>

今日有什么特别吗?</p>

对了,太女摄政第一天。</p>

秦淑君进书房后,第一句便是问秦国相,“父亲,可是太女做了什么事,爹想让女儿相劝一二?”</p>

秦国相对女儿的敏锐一点儿都不惊讶,甚至习以为常,他点点头,“确实如此,你坐下,爹说给你听。”</p>

接下来秦国相将沈玉耀一意孤行,非要将朝廷官员枭首示众的事情说了一下,最后感叹道:“太女实在是过于强硬,人既然已经死了,何必做吃力不讨好之事,她毕竟还未曾真的登基啊。”</p>

自从秦淑君跟着沈玉耀混之后,秦国相其实就隐隐站队沈玉耀了,他是真的为沈玉耀担心,怕她此举会带来滔天祸患。</p>

秦淑君皱了皱眉,倒是与秦国相有不同的看法。</p>

“爹,此事一定有人在背后推波助澜,太女可能并非仅仅是为了泄愤,她或许是想要警告幕后之人。”</p>

“恩,爹也明白,但郑家的事还能与谁有关?太女此举不是与那位对着干吗?”秦国相说的那位,很显然就是郑家现在唯一一个位居高位的人。</p>

太后。</p>

虽说太后不掌权,但人家是长辈,光一个宗族辈分就能压得沈玉耀死死的,更不要说多年来,太后对她疼爱有加,她若是动手,那就是不孝。</p>

秦淑君也明白这个道理。</p>

“爹,咱们这位太女,她性子没有看上去那么柔和。”</p>

这还用你说?她都把人枭首示众了!</p>

秦国相想到丁县令和之前一刀穿胸,还被说成自杀的敬王,就觉得头顶一凉。</p>

他为官多年,扪心自问不算太清白,官场上谁能保证自己一直清清白白呢?</p>

如果有朝一日,太女查到他头上怎么办?</p>

秦国相不得不考虑这件事,到时候他如何保住一家老小?要不干脆……</p>

“爹!太女乃是正统,是陛下亲自选定,宗族承认,天下皆知的正统,而且她不是余太子。”</p>

知父莫若女,秦国相脑子里小心思刚动,就被秦淑君看穿了。</p>

秦国相看了眼女儿,叹口气,“爹知道,但是咱们秦家,不能落得郑家一样的下场啊。”</p>

他想让秦家更长久一些,不要跟郑家一样彻底灭亡。</p>

“女儿不才,愿为爹爹分忧。”秦淑君想起之前沈玉耀曾经跟她说过的话,再看看眼前天下学子表率的爹,心里一动,“爹,您说女子能不能入朝堂?”</p>

“女子入……”秦国相不自觉的扬高了音调,但是说着说着,声音又几乎没了。</p>

他听到这句话第一反应就是怎么可能?女子入朝堂那太荒唐了!</p>

可是他想起太女,想起六公主,又觉得这都不是个问题,不管女子能不能,现实是已经有了。</p>

他们连女帝都要有了!</p>

“爹爹上奏,请太女开女子科举,选拔人才,再设女子书院,如何?”</p>

秦国相觉得女儿疯了。</p>

秦淑君又说,“爹爹送女儿入朝为官,只要女儿为官,我秦家,就永远不可能如郑家一般倒下。”</p>

不要像郑家一样送女儿联姻,因为入了后宅的女子,她们没有任何话语权,即便是贵为皇后、太后,都不能左右丈夫和儿子的决定。</p>

但是为官不一样,就像秦国相,他牵扯入太子之乱,最后连太子都死了,他却还活着。</p>

因他地位特殊,能力极强,所以他成了唯一一个全身而退的人。</p>

秦国相看着女儿,不得不承认,他觉得女儿说的对,他的思路在一条从未有人走过的路上,开始狂奔。</p>

连皇帝这等守成之君,都能为千秋计,力排众议送女儿上位,他为何不能?</p>

几个皇子资质平平,而他的儿子也是资质平平,远不如女儿强。</p>

为何他不效仿陛下,为秦家未来,送女儿上位呢?</p>

反正女儿曾经是太子妃,日后多半不会再嫁,而她若有孩子了,生下来一定是姓秦的。</p>

“此事,太女曾与你说过?”</p>

“是,太女早有心要为天下女子,开辟一条通往朝堂的路。”</p>

“好,你容为父多想想。”</p>

秦国相需要经过深思熟虑,方能想好要不要走一条无人走过的路。</p></div>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