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声耀这一次去中戏讲座的核心内容,便是华夏电影的工业化。
在李声耀前世,很多人说起华夏电影,就说是小作坊模式,大家长模式,然后就说要工业化,在他们眼中,似乎工业化就代表着电影的进步。
这样的观点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
那么什么是电影工业化呢?
可以拍出超级科幻大片就算是电影工业化吗?
当然不是,电影的工业化是指电影的制作更加科学高效实用。
比如立项,投资,剧本,拍摄,人力,服化道,表演,艺术,宣传,后期等等,这些项目在国内往往是由导演,制片来解决的。
而在好莱坞,这些工作往往会分摊开来,各司其职,这样的效率会更高。
这就导致了好莱坞电影,或许你会觉得他们烂尾,或者是哪个剧情有问题。
但基本上在道具,服化道,或者是场地,特效方面几乎没有漏洞。
这就是好莱坞电影比其他国家电影的优势,他们在制作方面的标准真真切切的要比其他国家更高。
在李声耀前世,内地电影工业化喊了很久,直到后来2023年,才有了雏形。
《流浪地球2》和《封神》的出现被不少媒体认为是工业化的结果。
《流浪地球2》的导演是郭凡,《封神》的导演是五二三。
这两个人年轻的时候都去过好莱坞学习,因此他们有意识的引进了好莱坞的制作模式。
不过就算是他们也是处于摸索阶段。
并不是他们不聪明,并不是他们不认真,而是文化环境不一样,你不能照搬。
就像是电影工业化,公认的也就是好莱坞有。
其他像是法兰西,半岛,阿三都没有。
他们都没有学吗?
当然不是,主要是他们学不来。
全世界只有华夏,漂亮国可以玩,因为这两个国家的电影产业体量足够大。
李声耀前世在好莱坞好几个剧组当过副导演,他很清楚好莱坞那一套模式是怎么运作。
他愿意归纳总结,然后写成一篇论文,在中戏讲出来。
李声耀想到就做,随后便去书房,专心写电影工业化论文。
……
四天后,阳光温暖,春风徐徐。
中戏学校大礼堂,来自中戏,以及北电的学生坐满了所有的位置。
李声耀接受了中戏校领导颁发的职位证书,自此之后,他就是中戏的荣誉教授了。
记者们拍照完毕,便到了李声耀的讲座时间。
“亲爱的同学们,朋友们,兄弟姐妹们,欢迎大家来听我讲述个人一些浅薄的电影理念。”
“我这一次想要说的是——华夏电影的工业化之路。”
“电影的工业化,不仅仅是电影特效更好,不仅仅是片酬更高,不仅仅是票房更好,而是电影的制作更加先进,科学,高效……”
所谓的电影工业化,在华夏一般有两个观点。
一是更加省钱的拍摄电影。
二是物尽其用,将钱花到实处。
郭凡就是第一种,他觉得在拍摄过程中,会有巨大的浪费,有效科学的管理,可以让制作方节约很多钱,可以让拍摄更加高效,更加顺利。
五二三就是第二种,他觉得有一百块钱,就要拍出一百块钱的效果,要物尽其用,要让电影每一分钱都有价值,有意义。
这两个人的观点其实都是正确的,但都有些偏颇,不够全面。
如果以好莱坞的标准,真正的电影工业化,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管理现代化。
第二制作标准化。
第三产品类型化。
第四分工国际化。
第五产业规模化。
现代化管理其实很好理解,就是要合理高效的管理。
就像是《流浪地球2》,七千个演员,还有很多老外,这个时候管理就必须要高效了。
如果还是像以前小作坊模式,群头来管,闹哄哄的,那还怎么拍戏。
郭凡和他的团队在拍摄《流浪地球2》,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想了不少办法。
制作标准化同样很好理解,标准化的制作,才能让那些混水摸鱼的人暴露在观众,制片,或者是导演眼中。
很多时候投资人花了很多钱,但是效果一坨屎一样。
投资人心里纳闷,他不理解,却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如果行业有一个标准,他起码有个底。
而第三点则是更加精准,节约的准备制作器具。
不仅仅是服化道,还包括了拍摄的器材,后期的制作。
这些都是可以有一个精准的数值,不仅仅这部戏可以用,下一部戏一样可以用。
第四点在好莱坞体现就更加明显了,他们会邀请不同国家的演员,不同国家的人才。
像是岛国的配乐大师,港岛的武术执导,半岛的编剧。
可以说是尽可能的搜罗人才,让更多的精英完善作品。
第五点只有好莱坞和内地可以玩,产业规模化很好理解,就是要形成配套的产业,规模化之后,可以降低成本。
综合这五点之后,就可以形成两个巨大的作用,那就是标准和预案。
所谓的标准就是拍戏有了一个规范,这样可以更加精致,更加精准。
就像是好莱坞战争电影《拯救大兵瑞恩》,拍摄的时候,所用的兵器都是经过历史专家认真,然后斯皮尔伯格做了备案。
后期漂亮国的影视公司要拍摄相关的电影,直接看斯皮尔伯格的备案就行。
所谓的预案就是拍戏有了一个计划,这样可以更加高效,更加实用。
就像是好莱坞战争电影《1917》,拍摄的时候剧组找了气象专家,帮助他们预测那天会下雨,那天会天晴,那天是阴天。
他们不需要下雨天,不需要晴天,仅仅需要阴天。
于是下雨天,晴天就排练,阴天的时候才正式拍摄。
这需要他们早早做好工作安排,这不会临到拍摄时再做调整。
总的来说,就是以更加科学,更加高效,更加精准,更加合理的方法来制作电影,这就是电影工业化。
李声耀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台下的学生们拿着笔记本,录音机,认真听着。
许久后,李声耀讲完了,他微微一笑,“大家不用紧张,我这篇论文会发表,会张贴在中戏的新闻墙上。”
……
李声耀来到了丁右濡的办公室,老丁亲自给李声耀倒茶。
“声耀,你刚刚的那篇论文,我觉得非常有价值,将是一篇可以改变整个华夏电影制作的文章。”
“我代表学校领导,同学,感谢你的付出。”
还以为李声耀就是随意的说一些拍摄的经验,却是没想到李声耀直接放大招,说的是内地电影工业化之路。
丁右濡刚刚在台下惊呆了,随后便是狂喜。
他觉得李声耀在中戏发表这篇论文,可以极大的提振中戏的士气,或许从今天开始,中戏导演系会恍然一新。
“您客气了,我就是有一点想法,我觉得应该分享出来。”
李声耀拿起茶杯,喝了一口茶,接着说道:“这些想法,就算不在这里说出来,我都要在仁达代表大会提出来。”
丁右濡闻言一愣,看着年轻坦率的李大导,想到自己刚刚的想法,不禁有些惭愧。
他就想着中戏导演系的学生。
却是没有想过李大导这篇文章或许可以改变整个华夏电影制作。
李大导是真的有大爱精神,愿意分享。
“声耀,你好好做,中戏肯定会支持你。”
李声耀点点头,随后说道:“说到这里,我正好有事需要你的帮助。”
“你说。”
“关于电影的工业化,我们需要大量的有效经验,将正确的标准记录下来,将错误的行为记录下来,我需要电影相关的知识分子,帮我实践,帮我复盘。”
李声耀放下茶杯,接着说道:“片场那些场工,群演肯定不行,我需要可以搞研究的人,比如中戏导演系的学生。”
这个工作在李声耀前世,是郭凡做的,请来了北电二十名学生来实践。
这二十名学生写了据说十四厘米厚的错误行为。
最后郭凡综合成两页纸。
李声耀打算现在就做,不仅仅是电影拍摄,电视剧拍摄一样如此。
中戏愿意出二十人,他就安排二十人,愿意出三十人,他就安排三十人。
反正风华不仅仅制作电影,还制作电视剧。
丁右濡想了想,明白这件事很有意义,“好,我答应你,给你安排三十名学生。”
李声耀微笑点头,“可以,告诉学生们,我这个师兄包吃包住,每个月还有工资。”
“声耀,好样的。”
李声耀想了想,接着说道:“我会制作一个相关的网站,开放给所有人看。”
郭凡在采访的时候,说好莱坞工业化不会教授给其他人。
而且就算是学会了好莱坞那一套,那也没有用,不能生搬硬套,因为各地拍摄环境不一样。
所以他需要安排北电的学生去内地的片场实践,而不是让他们直接去好莱坞学习。
李声耀很认可这个说法,华夏影视圈需要摸索出自己的一套流程。
到时候可以展现出来,给所有人看。
丁右濡闻言,忍不住竖起大拇指,“你是有大气魄的人,你不成功,那都是老天瞎眼。”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