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大秦十五以上六十以下之男授田五十亩,十四以上女授三十亩,奴婢、部曲同在授田之列,奴隶转待归,改为三年,待归转治民改为两年,同时境内田赋下调,治民官三民七,待归官四民六,奴隶官民对半,所有授田不得私下售卖,授田之人死亡,则田地收归国有,重新分给百姓。”杨峥言简意赅的把文书上的均田制归纳出来。</p>
除了田赋,还有上缴的调。</p>
根据各地物产缴纳。</p>
如凉、西、河、祁、并等州畜牧发达,每户每年上缴羊皮五张。</p>
蜀中几州织造发达,则每户每年上缴绢一疋,麻十斤。</p>
有的郡县擅于制陶、打铁、捕鱼、种茶则根据实际情收调。</p>
对于朔方、北地、居延、九原这些还在发展中的郡县,调全部免除。</p>
租调役,租即为田赋,调是当地特产,役则是徭役,秦国徭役一般免除,有重大工程提供一日两餐,应者云集。</p>
当然,一个十五岁的男子根本无法耕种五十亩田,在有耕牛的情况下,能种二十亩就是极限了。</p>
剩下的二十亩为倍田,十亩为桑、麻、茶田。</p>
除此之外,杨峥还在蜀中设织造局,循诸葛武侯之旧制,督造蜀锦,用于对西域诸国的出口。</p>
蜀锦这玩意比黄金还要珍贵。</p>
东汉末年时便已经烧出瓷器了,不过是江东和河北,这玩意对土的要求太高,秦国暂时不予考虑。</p>
“要行均田制,必先清查人口、丈量土地。”卫瓘一语说中其中关键。</p>
土地不是关键,连年大战,关中、汉中、蜀中、河西到处都是无人区。</p>
人口才是关键。</p>
但人口都掌握在谁手中?</p>
士族豪强!</p>
蜀中官府登记在册的人口有九十万,但士族豪强圈禁的人口有两百多万……</p>
“细作传言司马家的占田制有三步,孤的均田制也有三步,第一步均田,第二步清算人口田地,第三步士农官军一体赋税!”</p>
均田是稳住现在的人口,提高在籍人口的生产力。</p>
清算人口田地,则是向士族豪强挥刀了。</p>
一体赋税则是大秦的终极使命。</p>
现在的秦国仍然处于草创阶段,利益集团集中在军中,不会成为均田制的阻碍。</p>
杨峥这个开国之君做不成这些,下一代更难。</p>
因为下一代面临的利益集团更强大,局面也更复杂,遭遇阻力更大。</p>
秦国境内的士族豪强的确是一股势力,但远没有强大到中原门阀的地步。</p>
甚至士族都称不上,皇甫氏、张氏、索氏只能算士家而已,陇西的那几家也仅仅是豪强,有自己的坞堡和私军,关起门就是一个小号土皇帝。</p>
现在不动他们,等司马家舔舐好伤口,东西军事对峙,就再也没这么好的机会了。</p>
占田制加上中原的人口、土地,实力一定会快速恢复。</p>
甚至会在未来几十年中,越来越强,逐渐到达一个巅峰。</p>
到时候秦国别说一统天下,连守不守的住现在疆土都是问题。</p>
打仗打的人口和钱粮。</p>
司马昭还能再大败个两三次,杨峥若是大败一次,后果不堪设想。</p>
维系秦国凝聚的根本就是杨峥百战百胜的兵威。</p>
一句话,现在弄,阻力最小,以后弄,阻力成几何倍的增大。</p>
众人全都呆了呆,没想到杨峥胃口这么大。</p>
这已经是变法了。</p>
还是由君主发起的变法。</p>
均田制的根本其实就是一次利益再分配,同时也是削弱豪强的契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