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插下去的秧苗死气沉沉的,一点生机都没有,旁边的人都等着看这位小姑年哭呢!他们可不认为这秧苗还能成活起来。
不过只有苏菱知道这样的情况都是属于正常的,不过是那种植物的移植都会有一段适应期,过了之后肯定又会生机勃**来。
果不其然,几天过后,那些看起来快死了的秧苗一颗颗的又重新抬起头来了,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当然,附近的庄稼把式一直都有关注着苏菱的种植,看到这些秧苗后觉得十分的不可思议,此后每次经过苏菱那十亩水田时都会驻留一下,越看越觉得这些苗子长得比自己家的要好,想着看看他们今年的收成如何,苗子好也不代表收成就会好,如果他们收成好的话,来年还可以考虑像他们一样种植,当然了,这些苏菱都不会知道,在秧苗重新活起来之后,苏菱拿了几袋的水稻种子回了青石镇。
北方一帮很少有种植水稻的,天气太寒冷了,之前也有人试验过,苗子是长出来了,但是没有稻穗,而且还不是一个人尝试过,所以久而久之也没有人再把水稻往北方种植了,在他们的认知里,认为水稻只有在南方才能成活结成稻穗。
而只有苏菱才是十分的清楚,水稻在北方可以生长却结不成稻穗的原因,那是因为水稻的生长于天气和日照量密切相关,当然她要是向一个古人解释日照量相信没人理解,还认为她疯了,他们不能理解光合作用,所以苏菱只能是用实例来证明水稻在北方也是可以生长,结成稻穗的。
她也有向那些曾经想要把水稻引进北方的人咨询过,知道他们的种植方式完全是按照南方来的,就连时间也一样,这就怪不得结不成稻穗了。
南方的三月份已经暖和了,适合水稻的生长,到了五月尾六月初,正是太阳直射南方的时候,那会有了日光的照耀,南方的水稻当然可以结成稻穗了。
而北方三月份的天气还是比较寒冷的,水稻根本就经不起冻害,而能经得起冻害存活下来的苗子在六月份的时候也会因为光照量不足,结不成稻穗。
从潼南带回来的谷种,从浸种到下秧,苏菱都是亲力亲为的,没有经过其他人的手,这也充分的表示了她对于这次在北方培育水稻的决心。
第一批的地瓜秧也已经长成了,或许是天气的原因,让它看起来并不是那么的青葱,不过这一批仅仅是小部分,由苏家自己种植试验,看一下一年能否种植两次,不过轩辕老爷子对于这个试验十分的重视,在种植的当天也在田头陪同,甚至于还亲自下地试验种植,看着那种下去的一大片地瓜秧,放佛就能看到它丰收时候的样子。
苏父很忙,是真的很忙,或许是和各类官员接触多了,他的眼界也开拓多了,家里的荷塘鱼塘养殖场哪样都离不开人,去年这几样都大丰收,今年苏父又雇人将还没有开发的洼地给挖成鱼塘和池塘,打算扩大种植,附近很多人见苏家的鱼塘和池塘挣了钱,纷纷眼红着,也跟着苏家想要搞种植,苏父并不是小气的人,有人前来询问他也愿意说,只不过规定以后种植出来的东西要优先卖给苏家,这是苏菱吩咐的,苏菱已经打算将苏记连锁开到全国每个城镇去,这样的话就必须要有足够的资源,而依靠自己家的生产明显还是不够的,所以就将目光投向了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