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4章 这俩凑在一起,能干什么正事?(1 / 2)

去年殿试,苏润作为考生,天不亮就去宫门口老老实实列队等着,进了宫也只能站在文武百官后面,低调做人。</p>

但今年就不一样了。</p>

为了偷懒,苏润提前一天,赶在宫门下钥前,陪媳妇回娘家探亲。</p>

探亲后,顺便就在媳妇的瑶光殿住了一晚。</p>

这就导致翌日寅时,百官在宫门外等着进宫时,苏润在瑶光殿呼呼大睡。</p>

卯时,百官聚集在太和殿卤簿法驾下,等熙和帝驾到时,苏润才刚刚被叫醒。</p>

卯时二刻,连王公贵族都在太和殿外老实等着了,苏润人还在瑶光殿优哉悠哉的用早膳。</p>

直到卯时末。</p>

天边泛起鱼肚白,阳光照开了阴霾。</p>

随着太和殿外鸣鞭声响起,姗姗来迟的熙和帝,在鼓乐声中,带着赵叡、赵翊、苏润并一众仪仗,踏入殿中。</p>

今日的苏润并没有穿自己的四品官服,而是换上了大炎驸马的专属朝服。</p>

一身紫色曲领大袖袍,腰配金玉带、脚踏黑靴,看起来颇有几分富贵公子的做派,但又隐见威严之色。</p>

太和殿。</p>

熙和帝稳稳坐在龙椅上,他右侧是身着明黄色太子服的赵叡,左侧则是同坐一席的赵翊和苏润。</p>

虽然驸马是皇亲国戚,但按礼说不能跟亲王同坐一席。</p>

可熙和帝发话,鸿胪寺和礼部只能照做。</p>

熙和帝对苏润的重视,不言而喻。</p>

见状,百官倒是没什么意见,但勋贵集团似是有些骚动,但很快归于平静。</p>

苏润坐在上头,从殿内看出去,见五彩朝霞映着下方有序列队于殿外、因垂首以对而显得格外恭敬的百官与贡士们,心中自发生出一股豪气。</p>

难怪都想当皇帝,光看着这一幕,心情就好,苏润心想。</p>

熙和帝照搬了去年殿试的任命,让六部尚书加上国子监祭酒和翰林院学士做读卷官。</p>

至于缺位的礼部尚书,就暂时让礼部左侍郎霍玉堂顶上了。</p>

就在苏润发呆的时候,今年照旧负责保管殿试题目的柳玉成,已经从殿内黄案上,将试题捧出,交给了礼部右侍郎肖晨。</p>

肖晨高举试题,当着众人的面,将题目转移到丹陛的黄案上。</p>

而后,许忠义轻甩拂尘,气沉丹田,尖锐的声音直冲云霄,引导新晋贡士们行五拜三叩礼。</p>

礼成后,以孔楼为代表的一百一十七名贡士,在礼部官吏的带领下,往各自的位置走去。</p>

同时,百官各归各位,按照上朝的官位,有序站队,做起了旁观者。</p>

这也是苏润今日穿上驸马朝服,跟岳父大人一起出现的重要原因:</p>

百官站着,但他可以跟佑璋坐在一起休息,何乐而不为呢?</p>

待众人就位后,礼部官员轻手轻脚将试卷发下。</p>

跟往年一样,试题上只有两道时务策题目。</p>

第一道题目是:</p>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司马光言:“善治财者,养民为先。”今欲使国无虚耗之费,民有乐生之心,府库充盈而闾阎不困,其策安在?试参酌古今,陈富强之术。】</p>

其实就是要富国强民的方略,但要求在不盘剥百姓,使其穷困的前提下,来充盈国库。</p>

这题中规中矩,并不算为难考生。</p>

大炎多年来积贫积弱,别说孔楼这样的公卿之后,连目不识丁的农人都知道朝廷无钱无粮。</p>

第二道题目则是老生常谈的吏治问题:</p>

【《论语》云:“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又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昔汉设刺史以六条问事,唐行《考课令》核官吏之绩,皆欲肃清吏治。今欲效古制而革时弊,当以何者为先?试申其义,并陈方略。】</p>

其实就是说:</p>

《论语》告诫我们要引用贤能,汉、唐也有各自的办法管理官员,如今大炎要效仿古制革除吏治弊病,该怎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p>

除了勋贵党同伐异之外,前些年的范兴文事件,也让熙和帝不得不高度重视起吏治问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