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11章 冤大头?(1 / 2)

上宛县城的集市,像一锅煮沸的汤,各种声音、气味、色彩在其中翻滚蒸腾。老叔公的驴车刚在卖鸡蛋的角落停稳,萧宁便迫不及待地跳下车,目光像灵敏的探针,扫视着这片充满生机的古代商业丛林。

就在这时,一个洪亮而极具穿透力的吆喝声,如同投入沸水的石子,瞬间吸引了萧宁的注意:

“黄胖!卖黄胖喽!好玩的泥黄胖!走过路过,莫要错过!”

萧宁脚步一顿,眼睛骤然亮了起来!

泥黄胖!

他猛地循声望去,只见不远处一个挑着担子的货郎,正挥舞着手里一个灰扑扑的小泥人,卖力地吆喝着。那泥人造型简单,圆头圆脑,憨态可掬。

萧宁心头一跳!这玩意儿,他前世在博物馆见过图样,在《东京梦华录》里也读到过记载!这可是北宋年间汴京城里风靡一时的玩意儿,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市井孩童,都爱不释手!既是孩童的玩具,也是大人宴饮时的劝酒道具,堪称古代的“顶流手办”!

果然,货郎的吆喝如同磁石,瞬间吸来了一大群孩童!男孩女孩都有,呼啦啦围了上去,一个个踮着脚尖,伸长脖子,眼睛里闪烁着渴望的光芒。

“娘!我要黄胖!”

“爹!给我买一个吧!就一个!”

“阿奶!你看那个小老虎形状的!我想要!”

童稚的央求声此起彼伏,场面一时热闹非凡。

萧宁也挤了过去,仗着身材矮小,灵活地钻到了前排。他仔细打量着货郎担子上摆着的泥黄胖。

种类倒不少:有胖娃娃,有小老虎,有小狗,甚至还有骑马的小人。但做工……

萧宁的眉头微不可察地皱了一下。

太粗糙了!

这些所谓的“黄胖”,就是用普通泥巴捏个大概形状,然后丢进窑里烧硬了事。别说上色了,连基本的打磨都没有,表面坑坑洼洼,灰不溜秋,毫无美感可言。别说他这现代人的眼光,就是比起前世博物馆里那些宋代出土的陶俑,也差了十万八千里。

“小娃娃,看好哪个了?这个胖娃娃,三十文!这个小老虎,精致些,要五十文!”货郎见萧宁看得仔细,随口报价,语气里带着点居高临下的倨傲,仿佛他卖的是什么稀世珍宝。

这价格听得萧宁暗自咋舌。五十文!够买好几斤白米了!难怪周围那些家长,面对孩子的央求,大多面露难色,要么板着脸训斥“玩物丧志”,要么无奈地摇头叹息,最终能掏钱买下的,寥寥无几。

巨大的商机!

萧宁的心跳微微加速。需求如此旺盛,供给却如此低劣!如果他……如果他能用现代的美学观念改良设计,优化工艺,哪怕只是简单上点颜色,做出更精致可爱的造型,再配合一些营销手段(比如限量版、故事背景),绝对能在这片市场里杀出一条血路!利润空间巨大!

然而,这股兴奋的火苗刚窜起,就被兜头一盆冷水浇灭。

八岁!

他低头看了看自己小小的手掌,又抬头望了望周围那些为了几十文钱犹豫不决的成年人。

一个八岁的稚童,跑到集市上吆喝卖改良版黄胖?谁会信?谁敢买?就算有人信,启动资金哪里来?找谁烧窑?如何销售?如何避免被地痞流氓或眼红的同行盯上?

改良玩具这个切入点固然相对自然,不易被当成妖孽,但年龄这道天堑,横亘在眼前,让他空有屠龙技,却连屠龙刀都拿不起来!萧宁心中一片冰凉,空有满腹经纶和超越时代的见识,此刻却如同被无形的锁链捆缚,寸步难行。

就在萧宁被现实的困境打击得有些沮丧时,人群外围传来一阵小小的骚动。

一个穿着湖蓝色绸缎长衫、约莫十岁出头的男孩,在一群孩童羡慕的目光注视下,分开人群走了进来。他皮肤白皙,身材微胖,眉宇间带着一股养尊处优的骄矜之气。

他看也没看周围那些眼巴巴望着黄胖的孩童,目光在货郎担子上随意一扫,便用一种理所当然、不容置疑的口气说道:

“这些黄胖,我全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