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盛彦师抚豫(2 / 2)

说话间,他的目光扫过堂下几个神情闪烁的地方豪强代表,继续说道:“本总管把话撂这儿:愿意放下刀枪,安心归田的,既往不咎!官府还给种子,帮衬着安家。若是执迷不悟,继续为祸地方…”他按了按腰间的佩刀,冷笑一声,“那就别怪本总管的刀,不认识什么山大王、地头蛇!”</p>

软硬兼施,剿抚并用,这就是盛彦师的方略。之后他迅速展开工作,正如他所言,开局便是雷霆剿匪,对于那些冥顽不灵、危害甚大的匪寇,盛彦师毫不手软。他亲率精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连续出击。</p>

盘踞在汴州(开封)陈留一带,自称“混世魔王”的王世充旧部张善相,拥众数千,气焰嚣张。盛彦师探明其巢穴,星夜奔袭,一战击溃其主力,阵斩张善相,余部望风归降。消息传开,河南震动,许多小股匪寇闻风丧胆,主动解散或向官府投诚。</p>

之后开始招抚安置,对于大量走投无路的溃兵和流民,盛彦师则大开招抚之门。他在各州设立招抚点,提供粥棚,发放少量口粮和返乡路费,承诺分给无主荒地耕种,并免除一年赋税。这一招效果显着,大量流民得以安置,社会秩序迅速恢复。</p>

秩序稍定,盛彦师立即整肃吏治,对于空缺或庸碌的地方官位,不拘一格,大胆启用有能力的本地士人或有战功的军中校尉,同时将一批在剿匪安民中表现突出的属吏提拔到重要岗位。他严查贪腐,对几个顶风作案、克扣赈济粮的小吏处以重刑,震慑官场。</p>

紧接着,开始恢复生产,督促各州县修复水利,发放耕牛、种子(部分由朝廷调拨,部分从剿匪所得中补充),鼓励垦荒。同时,利用宋州作为运河(通济渠)枢纽的优势,疏通河道,恢复漕运和商业流通。</p>

盛彦师如同一位医术高超手术师,又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农,在河南这片板结龟裂的土地上,耐心地剔除杂草(匪患),疏松土壤(整肃吏治),播下种子(恢复生产)。他的工作没有周法明攻克城池那般轰轰烈烈,也没有李艺北征那般引人注目,却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p>

几个月下来,成效显着。河南十二州的主要交通线恢复畅通,州县城池重归大唐治下,啸聚山林的大股匪患基本肃清,流民渐次归乡,田野里重新出现了劳作的农夫,市集上也渐渐有了些人气。虽然离真正的繁荣还很远,但那股弥漫在空气中的恐慌和绝望气息,确实被驱散了不少。一份份报平安、报垦田数、报赋税开征的文书,开始从河南各州飞向长安。</p>

当皇帝李渊看到盛彦师关于河南形势渐趋稳定的奏报时,正对着那盆依旧娇艳的“魏紫”牡丹品茶。</p>

他放下茶盏,捻须微笑:“彦师办事,朕还是放心的。”</p>

这份稳定,如同给初唐帝国这台高速运转的机器,在关键的轴承位置加注了足够的润滑剂。南线的战鼓(李孝恭、李靖攻江陵),北疆的号角(李艺平营州),似乎也因此而更加铿锵有力了。只是没人知道,河南这片刚刚止住流血的土地,是否真的就此风平浪静?那些蛰伏的暗流,又会在何时,因何故,再次涌动?</p>

读者朋友们,揭开大唐盛世帷幕的历史纪实小说《大唐凌烟志》已震撼连载!作者凌云朗月依据唐史典籍,以独到视角为您再现那段波谲云诡的三百年。在这里,您将亲历玄武门之变的血色黎明,解密凌烟阁功臣的宦海沉浮,见证贞观盛世背后的权力博弈,了解全国各地古今人文地理。</p>

本部作品将持续每日更新,敬请追更!期待您在章节评论区,分享独到历史观,推演历史谜题,交流阅读感悟,让我们共同拨开千年迷雾,探寻那些被千年时光尘封的真相。</p>

一部《大唐凌烟志》,半卷江山血泪史。明日首更,不见不散!</p>

喜欢大唐凌烟志请大家收藏:()大唐凌烟志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