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投降的队伍出了洺州城门,缓缓肃穆前行。曹氏乘坐的马车帘幕低垂。裴矩手中捧着的,是那象征无上权柄的传国八玺,它们曾随着宇文化及弑君而四处流落,后又被窦建德视作战利品收入囊中,如今,它们将再次易主。</p>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
随齐善行投降队伍一同献上的,还有当年从江都宫缴获的无数珍宝。这支队伍没有携带武器,却带着一个政权最后的体面与尊严,也带着洺、相、魏等州无数生民免于涂炭的希望,走向未知的命运,也走向历史新的篇章。</p>
画面再次切回洛阳的废墟前。 李世民看完了急报的最后一个字,那份记载着齐善行如何力挽狂澜、散帛安民、率众归降的详细过程。他抬起头,望向北方,深邃的眼眸中翻涌着复杂的情绪:是胜利者对大局底定的了然,是对齐善行这份担当与清醒的欣赏,更有一丝对乱世终结、新朝开启的凝重期许。</p>
李世民沉默片刻,声音沉稳而有力,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对其幕僚和传令官下达指令道:</p>
“即刻起草奏报,飞马传讯长安!详述齐善行归顺之诚、安民之功。奏请陛下:授齐善行秦王府左二护军之职。另,请旨厚赐之!”</p>
命令迅速被记录、传达。驿骑带着这份至关重要的奏章,绝尘而去,奔向长安的太极宫。李世民的目光再次投向远方,越过残破的洛阳城郭,仿佛穿透了时空,看到了长安城御座之上父亲(李渊)审视奏章的模样。若这份奏请几乎必然会被允准,齐善行的归降,不仅献上了河北的土地和传国玉玺,更以一种近乎悲悯的方式,为这纷乱的时代,画上了一个相对平和的句点。那万春宫东街上堆积如山的素帛,如同为旧时代送葬的幡,也悄然铺就了通往未来太平的基石。一个即将被彻底整合、再无强大割据势力的崭新帝国版图正在徐徐展开。这其中的深意,远非一份捷报所能尽述。</p>
想到此,李世民轻轻吁了口气,初夏的暖风拂过,带着新生草木的气息,也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血腥与尘埃。真正的太平,或许真的要来了,而此刻,他作为帝国的利剑与支柱,已为这太平的到来,又扫清了一道巨大的障碍。剩下的,便是等待长安那代表天子意志的、最终的任命诏书了。</p>
读者朋友们,揭开大唐盛世帷幕的历史纪实小说《大唐凌烟志》已震撼连载!作者凌云朗月依据唐史典籍,以独到视角为您再现那段波谲云诡的三百年。</p>
在这里,您将亲历玄武门之变的血色黎明,解密凌烟阁功臣的宦海沉浮,见证贞观盛世背后的权力博弈,了解全国各地古今人文地理。</p>
本部作品将持续每日更新,敬请追更!期待您在章节评论区,分享独到历史观,推演历史谜题,交流阅读感悟,让我们共同拨开千年迷雾,探寻那些被千年时光尘封的真相。</p>
一部《大唐凌烟志》,半卷江山血泪史。明日首更,不见不散!</p>
喜欢大唐凌烟志请大家收藏:()大唐凌烟志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