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李世民大军列阵在晋阳城外,刘武周逃亡时任命的留守官员、仆射杨伏念主动献城投降。</p>
杨伏念作为隋末群雄刘武周政权核心成员,其生平因史料缺失呈现碎片化特征。此人出身河东杨氏旁支,与隋室无直接血缘,大业末年任马邑郡丞时结识刘武周。</p>
其最大历史作用体现在武德二年(619年)春,当刘武周勾结突厥南侵时,杨伏念以"粮台总制"身份统筹二十万石军粮供应,保障宋金刚部能在七日内奔袭五百里攻陷介休。值得注意的是,这位掌管钱粮的文官却在武德三年四月做出献城之举,背后存在三重动因。</p>
其一,军事层面,李世民在雀鼠谷全歼刘武周主力后,派李积率三千轻骑截断晋阳与突厥的联络通道,使杨伏念失去外援希望;其二,经济层面,晋阳仓廪经年征调已十室九空,守军粮草仅够维持半月;其三,政治层面,唐俭通过被俘期间发展的暗线,向杨伏念传递了"献城者保家族、拒降者诛三族"的密信。</p>
更关键的是,杨伏念之妹夫恰为唐军将领张公瑾,这层隐秘姻亲关系促使他最终选择在四月二十八日子夜打开晋阳玄武门,早早地等待秦王李世民前来纳降。</p>
当李世民驻马汾水畔,望着自家“龙兴之地”感慨万千。晋阳城头重新升起的唐字大旗,让这位年轻大帅决意暂停兵锋。</p>
尽管新旧唐书未单独立传,但杨伏念持籍跪迎秦王,李世民执其手曰“公保晋阳户册,功在萧何”,暗示其在政权交接中起到关键作用。这位乱世文官的抉择,实为隋末地方豪强在军事失败后寻求政治存续的典型样本。</p>
此前与于筠一同被俘的唐俭也已经被杨伏念从大牢中释放,唐俭出狱后,第一件事便是查封府库等待李世民进城接收。</p>
武德三年四月二十三日深夜,晋阳城地牢的青石砖渗着寒意,唐俭听见锁链哗啦作响抬头时,正对上杨伏念手中晃动的火把。这位刘武周政权的仆射屏退左右,将《太原仓廪册》压在潮湿的草席上:"唐公请看,城中存粟仅余七万石,突厥商路已断三日。"</p>
唐俭抚过卷册边沿的凝血痕迹,那是月前守仓吏官违抗刘武周命令被斩的痕迹,他突然抓住杨伏念手腕,暗声道:"杨公此时开监,莫非要效法汉初萧何?"</p>
两人在摇曳火光中对视良久,杨伏念终将城门令符塞入他手中。</p>
五更时分,唐俭带着二十名狱卒直扑晋阳宫武器库。当守库校尉王猛横刀阻拦时,他展露出太原唐氏嫡子的威仪,立目斥责道:"尔等可知秦王轻骑已过雀鼠谷?此刻阻我者,他日必悬首晋阳门!"</p>
话音未落,西南天际突然腾起三支火箭——那是李世民与李积约定的攻城信号。王猛刀锋微颤间,唐俭已夺过钥匙,率众封存了库中九千副明光铠、三百架伏远弩。</p>
李世民率唐军重新驻扎晋阳城,他亲自督导唐俭清点府库,将被掳百姓编入军屯重授田亩,更以缴获的突厥战马组建新骑兵旅。</p>
这种"以战养战"的策略,既避免了因追击流寇导致的战线过长,又通过恢复生产迅速重建了对抗窦建德、王世充的战略预备队。后来的事实证明这种决策的精准,当半年后处罗可汗扶持企图反攻中原时,晋阳已筑起可支撑十万大军三年的粮储,当地百姓自发持械守城,这正源自李世民当日"不安边境,不修武备"的深谋远虑。</p>
秦王李世民重新收复晋阳后,刘武周攻占的所有州县全部归入唐朝版图。</p>
四月二十九日,当李世民踏过晋阳朱雀门断裂的闩锁进入城中时,标志着刘武周集团在河东的全面崩解。这场持续十四个月的拉锯战中,刘武周曾鲸吞并州(太原)、介州(介休)、石州(离石)、浩州(汾阳)、吕州(霍州)、晋州(临汾)、绛州(新绛)、浍州(翼城)、韩州(襄垣)、西河郡(汾阳)等三十六州县,其势力范围北抵楼烦关与突厥接壤,南压绛州威逼潼关,西控龙门渡威胁关中,最盛时几乎将李唐政权挤压回陇右一隅。</p>
但随着尉迟敬德献介休、杨伏念降晋阳,河东全境犹如多米诺骨牌般倾倒,吕州刺史冯端献霍山七隘,隰州守将张万岁开永和关,连最顽固的浩州城也在五月三日升起唐旗。这场雪崩式的归附不仅让李唐重获河东盐池(解池)、太原兵工作坊、汾河谷地粮仓三大命脉,更使李世民得以抽调五万河东子弟充实玄甲军,其中来自西河郡的弩手、浩州的铁匠、绛州的轻骑后来成为荡平王世充的精锐。</p>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