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王世充大败李密瓦岗军,鉴证了“笑到最后的才是胜利”(2 / 2)

在《隋唐演义》等文学作品中,裴行俨被塑造为隋唐第三条好汉,隋唐八大锤中的银锤将,其勇猛和战斗力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p>

裴行俨在隋末唐初的历史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他的勇猛和忠诚既赢得了朋友的尊敬,同样也导致了他的悲剧结局。</p>

王世充率领铁骑激战正酣,突闻西面传来破空声,原来是裴行俨率三百轻骑如利箭般切入战场,裴行俨手中双刃马槊横扫,两名玄甲骑士竟被拦腰斩断。</p>

裴行俨一马当先,继续挥舞手中双刃如大鹏展翅,直冲敌军。</p>

“裴将军当心!”不远处程知节的吼声让裴行俨心头一凛,抬眼只见三支狼牙箭呈品字形袭来。他侧身闪过两箭,第三支却正中右胸,精钢护心镜应声碎裂。</p>

“呃啊!”这位号称“万人敌”的骁将轰然坠马,鲜血在黄土上洇开暗红。</p>

程知节眼见同伴遇险,怒吼一声,纵马疾驰而去。他手中长枪翻飞,连连刺倒数名敌军,为裴行俨争取到了喘息之机。</p>

《隋唐演义》等小说中将程咬金的武器描述为斧头,主要是为了符合小说中的英雄形象,实际上程咬金主要使用的武器为马槊。《旧唐书》中明确记载,程咬金“少骁勇,善用马槊”。马槊是一种马上使用的长矛,是骑兵的主要武器之一,具有相当高的杀伤力和穿透力。马槊的制作工艺相当复杂,需要上等韧性足的好木料,经过长时间浸泡、风干等工序才能完成。这种武器不仅长度长,而且非常锋利,能够穿透铠甲,是古代骑兵武器中的佼佼者。</p>

因此,后人普遍认为“程咬金的三板斧”,只是出自于小说体裁的艺术加工而已,真实的程咬金在隋唐历史中主要使用马槊作为武器,并在战场上凭借其勇猛和战术智慧立下了赫赫战功。</p>

此刻,程知节催马来到单手扶地正欲起身的裴行俨近前,胯下黄骠马人立而起,碗口大的马蹄将正要补刀的敌骑头颅踏得粉碎。他附身左手揽住重伤的裴行俨用力拉起安于马背揽在怀中,右手长枪则如银蛇出洞,三个呼吸间连刺七骑,枪头拔起层层血花。</p>

“挡我者死!”在程知节雷吼声中,王世充骑兵竟被震慑得不敢近前。</p>

王世充见状,大声喝令军队向程知节发动合围攻击,企图一举斩杀程知节。然而,程知节英勇无比,他长枪如电,左冲右突,竟将来围敌军杀得节节败退。</p>

程知节因怀中有人,稍有松懈,突然背心剧痛,浑身一震,敌将一杆丈八马槊穿透铁甲,槊头从背后刺入。程知节反手攥住槊杆,虎口迸裂却死不松手。</p>

“给爷断!”程知节筋肉虬结的臂膀猛然发力,精木槊杆应声而折。追兵惊骇间,程知节已将半截断槊杆贯穿其咽喉,死尸从马背栽落地面。</p>

程知节因伤,又急于施救裴行俨,便大喝一声,“撤!”收拢近兵,抱着裴行俨,两人共骑一匹马,向己方营地疾驰而去。身后,王世充的骑兵紧追不舍,瓦岗军将士贴身掩护,好不容易才摆脱追兵,安全返回营地。</p>

当程知节血人般冲回北邙山大营时,夕阳正将山峦染成赤金。李密亲自解开他浸透鲜血的襕袍,只见后背伤口深可见骨,军医用烧红的烙铁止血时,焦糊味混着血腥弥漫帐中。"好个程咬金……"</p>

此时,天色已晚,单雄信、王世充双方各自收兵回营。战场上留下了满地的尸体和破损的兵器,</p>

单雄信得知程、裴两将为支援自己身负重伤,赶忙前往探望。单雄信掀帘而入,看到程知节榻前折断的马槊,素来冷峻的脸上也露出敬意。</p>

帐外忽然传来哀声,孙长乐等十余将领被抬入伤营。他们上午出征时铠甲鲜明,此刻却人人带伤——有被马蹄踏碎腿骨的,有面门中箭的,最惨者整条右臂仅剩筋皮相连。</p>

李密抚摸着裴行俨冰凉的手掌,忽然一拳砸在案几上:“王世充重伤我两员大将,此仇必报!”</p>

李密虽出此言,但其近些时日领兵打仗不但胜了王世充多次,更是新胜宇文化及,今日出战虽略有败绩,但其料定隋军也有损失,不会疲兵连续作战,心中不免有些轻敌,在营地防御的部署上就没有太过于谨慎,军营四周竟未设下防御工事。</p>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