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宕渠郡大致位于今天的四川省达州市渠县一带,宕渠县始置于战国晚期至秦帝国时代,公元前314年秦惠王设置巴郡时与郡同置。东汉中晚期,宕渠县的车骑将军冯绲增修该城,又叫“车骑城”。隋朝时期,宕渠郡是渠州的一部分,统辖多个县,是当时重要的行政区域。</p>
二十世纪90年代城坝遗址的发现,为研究宕渠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该遗址位于四川省渠县土溪镇城坝村,是賨人文化遗址,展现了宕渠地区丰富的古代文化。</p>
不久,张长逊又听说薛举、梁师都贼心不死,还在不断派遣使者前去说服咄苾,意欲组成联盟攻击长安。</p>
为了维护长安的安全,加之情况紧急,张长逊只得伪造长安政权的诏书派人送给咄苾,书信中示意咄苾,长安方面已经知道了他和薛、梁的计谋。</p>
咄苾之前已经拿了唐王李渊的好处,自知理亏,于是再次拒绝了薛、梁的提议,并不再接见他们派来的使者。</p>
后来李渊得知张长逊伪造诏书之事,不但没有怪罪,反而重重奖赏了张长逊。</p>
再说东都洛阳城,四周的割据势力如狼似虎,对其形成合围之势,可谓四面楚歌。</p>
东都隋朝官员们被久困于城中,眼见着城外的局势一天不如一天。原本繁华的洛阳城如今物资匮乏,人心惶惶。他们就像被困在笼中的鸟儿,虽有羽翼却难以施展,求援的命令出不了四门,与外界的联系被切断,得不到任何支援。</p>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官员心中的坚守之意逐渐被消磨殆尽。</p>
在这风雨飘摇的局势下,眼见隋朝大势已去,朝议郎段世弘等人,心中满是焦虑与对未来的担忧,便有了异心。这些人密议,认为投靠李密率领的瓦岗军或许是一条生路。瓦岗军在当时声势浩大,屡败隋军,在他们眼中被视为能拯救乱世的希望之星。他们想着如果能与这样一支强大的力量联合,或许能在乱世中保全自身,甚至谋得一份荣华富贵。</p>
最终,在段世弘的主张下,他们私下里秘密联系城外,派人悄悄给李密送去密信,定了日期,作为内应助瓦岗军攻破洛阳城。</p>
然而,这毕竟是背叛朝廷的大事,每一个人心中都有恐惧与犹豫,他们的一举一动就像暗夜中的烛火,终究被有心之人察觉,他们密谋里应外合的事情被人告发至朝廷。</p>
越王杨侗得知此事后,大为震怒。在朝堂之上,他的脸色阴沉得可怕,怒言道:“这些人竟敢背叛朝廷,此等逆贼绝不能姑息!”</p>
他果断命令王世充立即讨伐诛杀这些叛徒。</p>
王世充心中暗喜,他一直渴望在这乱世中掌握更多的权力,如今有了这个机会,怎能不积极表现?他迅速召集自己的心腹将领,挑选了三千精锐士兵,不到一个时辰,涉及反叛的人员全部被缉拿到案,斩立决。</p>
李密率领瓦岗军走到半道,听闻密探报告了洛阳城中反叛的人员被平定的消息时,心中一阵懊恼与失落交织,刚刚燃起的希望之火瞬间被扑灭此时再想攻打洛阳城,已经没有了机会。而且如果强行进攻,又担心西边的唐军趁机来袭陷入腹背受敌之境。</p>
经过短暂的思考,他咬了咬牙,叹了口气,对身边将领喊道:“事已至此,我们回金镛城!”</p>
大军纷纷掉转马头,在无奈与不甘中重新踏上归程。他们的身影在夕阳的余晖下渐行渐远,只留下洛阳城依旧笼罩在一片紧张而神秘的暮色之中。</p>
此时的宇文化及率领十余万军队,以及萧皇后等六宫嫔妃,继续北行。一路上,他享受的待遇和隋炀帝一样奢华。他常常在营帐中面南而坐,当有人向他禀报事情时,他沉默不语,不直接回应,摆足了架子。当来人出了军帐,他才招来唐奉义、牛方裕、薛世良、张恺等人商议决策。</p>
唐奉义,原隋炀帝时期的城门郎,负责看管城门。江都之变时被宇文化及引入决策层,参与叛变。打开城门放入叛军的就是这小子,关于唐奉义在江都之变后的具体命运,历史记载不详。</p>
牛方裕,是牛弘的后裔,牛弘是隋朝着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牛方裕在隋朝末年担任符玺郎,这是负责皇帝玺印的官员,属于皇帝身边的重要助手。隋末,牛方裕参与了宇文化及发动的江都兵变,弑逆隋炀帝。宇文化及死后,牛方裕又投唐朝,任山东莱州刺史。但由于参与弑逆事件,他在贞观二年被唐太宗李世民流放岭南。</p>
薛世良,隋炀帝时的直长(职务比较低的文官);张恺,隋炀帝时的太常寺太医。</p>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