兑换新币的消息很快就到了花市儿大街。</p>
感谢那位不辞辛苦捡破烂的大爷。</p>
杨远信按着家里的人口数,加上老丈人,一共兑了5000元新币。</p>
剩下的金圆券,让小孙去黑市,便宜兑了三千元新币。</p>
是的,只要有商品流通,就会有人钻门盗洞。</p>
偌大的四九城,缺什么都不缺人。</p>
有人便宜收了金圆券,再找上一群连金圆券都存不下的人去银行兑换。</p>
倒卖倒卖的屡禁不止。</p>
新币很快的占据了整个市场整个市场。</p>
银元也在大力打击下逐渐退出了市场。</p>
新政府各项工作全面开花。</p>
钱刚兑到手还没捂热,一大早的就听到胡保长叫门,杨福平这回没给笑脸。</p>
开了门之后,看着门外的胡保长,身后还跟了两名不认识的男同志。</p>
因着胡保长身材颇为壮硕,一时间也看不清楚认识与否。</p>
可这老小子,跟个乌鸦似的,进门就没好事儿,杨福平不怎么乐意的把人让进门:“我说胡保长,这一大早的,您还挺会赶饭辙!”</p>
胡保长咬了下后槽牙,不习惯的笑笑:“今儿不是我找你,这不是,军管会的周同志带人过来看看你们家房子。”</p>
说着把身后一位高个儿男同志给让到了最前面。</p>
杨福平勉强笑笑,把人引到了院儿里。</p>
解放后还得上门查人,这些个小事儿,也没见爷爷提过啊。</p>
脑子里不住的想起,这段时间来店里买粮食的人嘴里的各种猜测,有些打鼓。</p>
这位高个儿军装的周同志也缓和了下表情开口道:“这位同志放心,我们不是要过来收房子的,主要是统计下人员情况和房屋居住情况!”</p>
都杵在院儿里算什么事儿,杨远信赶紧把人往堂屋让:“几位同志吃了没有?赶紧进来,这春寒料峭的,院儿里可不是个说话的地方。”</p>
军管会的这位周同志,倒是个干事儿的人。</p>
进屋后掏出个小本子,开始问话:“咱们家是几口人呐?这房子是租的还是自家的?”</p>
杨远信看了眼刘老爷子:“十口,我这老亲家,也跟着我们一起!这房子是家里传下来的,自己的!”</p>
周同志身后的一位小同志客气道:“这会儿在家的人,能出来见见吗?”</p>
杨远信赶紧把一家老少都招呼出来。</p>
这下子堂屋就挤不下了。</p>
快快一数人数,又问了老家地址,各人目前有没有工作。</p>
连着老杨家乡下有没有地,都细细的问了一遍儿。</p>
问清楚之后,周同志站起来道:“杨远信同志,咱们看看一共几间房吧?您放心,就是单单看一眼,绝对不会翻捡东西。”</p>
这话说的,杨远信也客客气气的领着挨间屋子去看。</p>
看完了之后,人家又往本上记了几个字儿。</p>
这才告辞,临出门的时候,周同志状作无意的问了句:“胡同中间那家姓黄的人家,你们熟悉吗?”</p>
杨远信一脸茫然:“啊?您说黄大娘?一个胡同住这么些年了,多少还是知道点儿的。</p>
听说人家儿子找了个有权势的媳妇,老两口平日里就带着前面儿留的孙子住老宅。</p>
不过说起这个,平常虽说不经常见人出来,可也十天半个月的能碰上一回。</p>
这段儿日子,好像一直没见过人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