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 大同英烈祠,祭奠阵亡将士(1 / 2)

"陛下。"</p>

徐达建议道,"臣以为英烈祠应当选址在城北高地,俯瞰整个大同府。</p>

这样无论是城中百姓还是过往商旅,都能看到这座神圣的殿堂。"</p>

"甚好。"</p>

张无忌点头赞同,"另外,朕决定每年清明、中元二节,由朝廷派重臣主持公祭。</p>

每逢重大战役周年,当地官员必须亲临祭祀。"</p>

常遇春补充道:"臣建议设立专门机构管理英烈祠,负责收集整理将士事迹,定期增补灵位。</p>

战争尚未完全结束,未来可能还有更多将士需要入祠供奉。"</p>

张无忌一一采纳,并命人立即开始筹备。</p>

他特别强调:"所有阵亡将士,无论官职大小,一律平等入祠。</p>

哪怕是普通一兵,只要为国捐躯,就应当被后人铭记。"</p>

夜深人静时,张无忌独自站在临时行宫的窗前,望着满天繁星。</p>

他想起光明顶上那些为抗元事业牺牲的明教弟子,想起蝴蝶谷中那些无名的墓碑。</p>

建立英烈祠的想法其实在他心中酝酿已久,今日张兴祖的泪水只是最后的触动。</p>

次日清晨,大同府北门外的空地上,张无忌亲自主持了英烈祠的奠基仪式。</p>

他亲手埋下第一块基石,周围站满了自发前来的百姓和士兵。</p>

"从今日起,"张无忌向人群宣布,"凡大明将士,为国捐躯者,皆入此祠受万世香火。</p>

他们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这里,他们的故事将代代相传。</p>

朕要让所有人知道,大明的和平与繁荣,是这些英雄用生命换来的!"</p>

人群中爆发出震天的欢呼声,许多士兵泪流满面。</p>

他们知道,即使有一天战死沙场,也不会被遗忘。</p>

奠基仪式后,张兴祖立即投入了繁重的工作。</p>

他在临时搭建的军帐中,日夜不停地回忆、记录着每一个阵亡将士的姓名和事迹。</p>

有时写着写着,泪水就会模糊视线,但他坚持要亲手完成这份名录。</p>

"王二狗,保定府人,年二十二,守西门时身中七箭仍力战不退,最终与三名敌军同归于尽"</p>

"李铁柱,大同本地人,年三十五,为保护城中百姓转移,独自引开追兵,尸骨无存"</p>

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p>

张兴祖的笔尖常常因为颤抖而写歪了字,但他拒绝任何人代劳。</p>

五天后,当张无忌前来视察进度时,发现张兴祖已经憔悴得不成人形。</p>

他的双眼布满血丝,右手因长时间书写而肿胀不堪,面前却已经堆起了厚厚一摞名录。</p>

"张将军!"张无忌心疼地夺过他手中的笔,"你这是何苦?朕可以派文官协助你。"</p>

张兴祖抬起布满泪痕的脸:"陛下,这些兄弟是为我而死的。</p>

当时我下令死守,他们明知是死路一条,却没有一个人退缩。</p>

现在现在我能为他们做的,就只有记住他们的名字啊!"</p>

说到最后,这位铁骨铮铮的将军终于崩溃大哭。</p>

张无忌无言以对,只能轻轻拍着他的肩膀,任由他宣泄积压已久的悲痛。</p>

当天下午,张无忌调来了二十名书记官协助张兴祖,但他仍然坚持亲自审核每一份名录。</p>

同时,英烈祠的建造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p>

来自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汇聚大同,最好的石材木料源源不断运往工地。</p>

一个月后,英烈祠的主体建筑已经初具规模。</p>

这是一座庄严肃穆的殿堂,采用最传统的中式建筑风格,飞檐翘角,气势恢宏。</p>

正门上悬挂着张无忌亲笔题写的"大明英烈祠"金匾,阳光下熠熠生辉。</p>

祠内,一排排黑檀木制成的灵位已经准备就绪,上面用金粉书写着阵亡将士的姓名和简要事迹。</p>

正中央是一块巨大的汉白玉碑,上面刻着张无忌亲自撰写的祭文:</p>

"维大明隆武六年二月,皇帝谨以清酌庶馐之奠,祭于阵亡将士之灵:呜呼!尔等捐躯报国,血染沙场;功在社稷,名垂青史。</p>

朕念尔等之忠勇,痛尔等之早逝,特立此祠,以慰英魂。</p>

昔者烽火连天,尔等奋不顾身,以血肉之躯筑我大明之基,护我华夏之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