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花生是一只很凶的小狗(1 / 2)

夏季田地追肥除草,虽天气炎热,田边仍有不少村民忙活。</p>

“都种在边角,土豆好啊,我家今年种了两亩,人能吃饱,拉去镇上也能卖点钱。”</p>

村西水田附近的旱地里,周爹背着手站在田埂边和人聊天,“确实确实,土豆收成好是该多种些,怪不得我从村里走来,发现有好些玉米是种在边边角角。”</p>

戴草帽的村民站起来指向远处,那里,坡地和山地长着一株株挺立的玉米杆子,“瞧吧,长得也不赖!玉米不挑地,好地咱们种土豆花生豆子,种对头了,保证每一块地都有收获。”</p>

周爹语气佩服:“还得是你们这些种田老把式有本事,今年铁定能丰收过大年。您家这是花生地吧。”</p>

村民表情自豪,种了一辈子地这点经验还是有的,他看向脚边的花生苗株说:“是花生地,花生开花了得追点肥,秋天好结果。”</p>

他弯腰把蕨苔杂草拢在一起丢到路边暴晒,接着在成列的花生植株间挖了条沟,去地头的捂粪堆里铲了粪抖巴抖巴填进沟里。</p>

好在他家有牛,自家老汉收集牛粪特别勤快,年年夏天才能捂粪追肥。</p>

他填了几铲子才想起什么,抬头看了一眼衣摆整洁的周爹,继续闲聊道:“这味有点大,你家不种地吧,能受得住不?”</p>

没听说郑屠户家的亲家种地啊,没田地吧,这人瞧着也不像是会干活的,腿脚好似也不利索。</p>

周爹笑说:“嗐,人生不过屎尿屁,谁还嫌谁了,我家不种地,我种不明白咧。”</p>

瞧着像会读书识字的周爹竟能说出这样的糙话,村民愣了愣,觉得那句屎尿屁有意思,再看周爹反倒是更顺眼亲近。</p>

他边干活边说:“哎这有啥不明白的,你尽管开口去问,村里人怎么干你就跟着怎么干,第一年不会,第二第三年就会了”</p>

“是是是”</p>

周爹也不嫌天热粪肥味大,站在田埂和人聊了大半天,直到鲁康过来喊他回家。</p>

“年叔——”鲁康跑近去扶周爹,对田里的村民招呼道:“罗洪阿叔,我们先走了。”</p>

鲁康把人送回新房子后立马跑回家,怎么都不肯留下来一起吃饭,周娘亲眼睁睁看那孩子跑掉了,纳闷道:“这孩子,厨房有东西咬他不成。”</p>

周爹用布巾擦干手,安慰妻子道:“那孩子是个实诚的,估计是不好意思,没事,下回我跟他说说。”</p>

瞧见桌上汤碗里红红绿绿,像是面条一样的东西,周爹一捞,面条透明的,“这是啥,酸辣汤,酸辣面?”</p>

“酸辣土豆粉,给你切了点蒸熟的瘦腊肉,你尝尝看。”</p>

周爹放下筷子起身说:“我去叫小宝一起吃,他今日在不在家?”</p>

周娘亲哎哎哎地拉他坐下,嗔笑道:“别忙,土豆粉就是你儿子搓的,我们娘俩早吃了,你快吃吧。”</p>

刚回家洗手坐下这么一会儿,周爹又出了一身汗,确实饿了,听到儿子已经吃过,笑眯眯就问:“你再陪我吃点?”</p>

“哎呀,吃吧。”周娘亲让他别说话,吃饭。自己起身去拧湿帕子放在他手边。</p>

这人除了出门不要人陪,在家干点什么都要自己陪在一旁,不过她想着一碗粉也没什么能耽搁的,就留下陪着。</p>

“也过去些日子了,我看木床这两日就能到,咱家只有百十来文钱,不够付。”</p>

嘴里说家里的钱不够付,可周娘亲坐在一旁慢悠悠给丈夫打扇,面上半点焦急神色也没有。</p>

周爹嗦粉辣得额上冒汗,闻言便说:“老马去挣着呢,我先攒点底不够没事,我先和那位刘木匠赊账,咱家这么大个房子杵在这,跑不了。”</p>

夫妻俩这头商量着木床的事,小夫夫俩也在房里算账。</p>

郑则拿出平日记账的账本,看到最新记录的一行便是周舟交代他买面粉。</p>

芦苇丛泡水回来后,两人也没去做别的,手上的钱不多了,得挣钱,此前先算算账。</p>

昨日问过镇上跑车的马伯,他说县衙公示栏没见张贴修路开堂堂期,今日第三天,估计得八九天才有结果。</p>

周舟摇晃算盘,算珠拨整齐后凑过来一起看账。</p>

那日卖完周爹的虾皮鱼干后,只留下五百文钱做家用买面粉。白面十二文一斤,杂粮面七文一斤,郑则各买二十斤,共花费三百八十文,小九去酒楼前给了十五文,余下一百零五文;</p>

后来阿爹给了十两,六两补到修路钱款,余下四两,在钱庄补了贴水火耗的费用八百一十文,余下三两又一百九十文。</p>

周舟拨算盘,说:“咱们如今还有,三两又两百九十五文。”</p>

从前攒两三吊钱都觉得了不起,现在余下二三两银子却却觉得很少,不经花了。</p>

郑则记完账想了想,说:“我等会儿去一趟下河村找刘木匠,把账款结了,顺便问问猪。明日咱们去收红薯干。”</p>

“咱们只有三两银子,够付钱吗。”</p>

“够,爹娘房里的床贵点,不过这两张订的用松木,一两半就够付。”</p>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

郑则驾牛车带鲁康离开后,周舟和孟辛把晒干的茄条收起来,装好放在隔间木架上,又合力把竹篾席摊开搬出笋干晾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