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则收货卖货也可辛苦了,带他吧!</p>
在响水村忙碌的郑则不知道,他的呆瓜夫郎时刻都在努力帮他说好话。</p>
他此时在忙活水田养鱼的事。</p>
林家原先想着只养两亩,没想兄弟俩这么快成亲,家里人口变多便改变了主意。</p>
林淼去自家水田查看,再次选出两亩地养鱼,一共四亩。</p>
林成贵让家人放心:“种地我是心有余力不足了,守鱼苗我还干不成吗?阿爹给看着!”</p>
郑家今年只养两亩。郑则要收货卖货、收猪出摊,田地和鱼苗靠爹爹和鲁康料理,他也不贪多。</p>
郑老爹也赞同:“就养在买回来的那两亩水田吧,偏是偏了点,但离水渠近不怕缺水,咱有牛车过去也方便。”</p>
武家租了三亩水田,有两亩田适合养鱼,武阿叔抓了儿子到跟前:“你说的啊,你说的要养鱼,到时田里的鱼谁看顾?”</p>
武宁想说阿爹,可阿爹瞪着他,他就改口说林淼。武阿叔:“林淼和他哥养了四亩鱼苗,没空看顾这一头,别看我啊,我要上山打猎。”</p>
“我看!哼,我也能养成,”武宁又想养鱼又想上山,刚大声喊完就心虚说:“就养一亩打猎秋天最忙,春天夏天我可以看顾的。”</p>
林磊想到月哥儿娘家,便去问了岳丈岳母,好坏都说清楚了:“今年刚试着养,不定能成。养不成就损失鱼苗钱,不碍着稻苗生长;若是养成了就能多份卖鱼收入,鱼到时一起卖。”</p>
周父和周婶子老实本分了一辈子,比较谨慎,知道姑爷是念着他们才来告知的,谢过后说得商量商量。</p>
次日两人上门决定跟着养一亩,周父老实说:“我家田地不多,得了两个孩子,月哥儿有了好归宿我俩放心一大半,接下来也想给小儿子攒点娶媳妇儿夫郎的钱。”</p>
他们也拎得清,说若是鱼苗养不成谁也不怪。</p>
林家四亩,郑家两亩,武家一亩,周向阳家一亩。商量好之后他们也没有急着去买鱼苗,郑则让各家先在水田挖好渔沟。</p>
这天,郑则和郑老爹在田里看秧苗,后头还跟着一个鲁康。</p>
稻苗已经长结实,稻田里的水深半尺多高,深度刚好,不淹苗也不限制小鱼活动。</p>
三人在田里挖“十”字和“井”字形渔沟,供鱼苗躲避高温和农作干扰,两亩水田挨在一起干活方便,鱼沟很快挖好。</p>
郑则站在田埂上和郑老爹商量:“阿爹,咱们一亩放多少鱼苗?”</p>
郑老爹沉思良久:“三百多尾吧,我去下河村收猪时打听过。”</p>
“太密鱼群没处躲藏,浮头就死了,挤来挤去撞稻根也不行;太疏不成事,还盼着鱼吃草,养了鱼还要踩田里除草,鱼惊到也不利生长。”</p>
三百多尾鱼苗不定都能成活,他们头一年养,能活六成已经不错了。</p>
次日郑则和林家兄弟前往河尾村。</p>
一共八亩田的鱼苗,每一亩放三百五十尾,共两千八百尾。主要以鲤鱼为主,草鱼鲫鱼为辅,这些鱼类耐浅水、好养活。</p>
鲤鱼能吞食稻虫,一亩田放七成鱼苗;草鱼吃杂草,放两成;鲫鱼清腐养护水质,放一成。</p>
三人驾牛车往他们村的荷塘走,成片相连的荷塘埂上晾晒着从塘底挖出来的陈年黑泥,一靠近就闻到发腥的泥土味,这些黑泥正是河尾村人用来肥田的好东西。</p>
荷塘里的残荷仍矗立水中,嫩黄卷曲的新荷芽破泥钻出,水面零星浮起铜钱大小的荷叶,水中隐约有鱼尾滑动。</p>
“买鱼苗?走错了,村里的鱼苗都养在鱼塘,这里是荷塘。”</p>
春天来村里买带长顶芽的藕节和鱼苗的商贩不少,河尾村靠这两样也能在春天挣上一笔,村民忙带着三人往鱼塘走。</p>
林磊下了牛车,边走边好奇地四处张望,他跟弟弟小声说:“河尾村真大,有荷塘有鱼塘还有码头。”</p>
他的嗓门小声不了,前头引路的汉子听得清楚,笑着说:“全靠祖上蒙荫,你们是哪个村的?”</p>
郑则说是响水村,那汉子点头:“我知道你们村,有一段河流流经你们村才往下走,村里有山有旱地,烧柴种地不用愁。”</p>
河尾村水资源丰富,有成片连天的荷塘、稻田,还有鱼塘和运货的码头。可村里旱地少,去年镇上周边村落都种的土豆他们就没有更多的土地耕种,烧水煮饭的柴火也时常得买。</p>
林磊一想还是觉得他们村比较好。</p>
鱼塘边和荷塘一样紧紧相连,四处只有走小路供人行走,房子就建在水塘边。</p>
此时已有不少商贩聚齐,卖鱼苗的村民面前放着好几个水桶,里头装着不同种类的鱼苗。</p>
林淼蹲下来看,鱼苗大约半指长,不等人问话村民就自行吆喝:“活水鱼秧!鲫鱼鲤鱼草鱼大头鱼!统统都有!”</p>
“看好直接捞!鲤秧每尾二文!鲫秧一文!青草鲢鳙都有!”</p>
“来啊来啊,春水涨鱼秧壮,价格好谈,鱼秧好养!”</p>
林淼问:“草鱼呢,草鱼多少钱?”</p>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