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戴森球计划(1 / 2)

电离层中,极乐星环的实验室里,灯光惨白,弥漫着紧张而又亢奋的气息。薛逸辰站在巨大的三维投影前,投影上是一个不断旋转、闪烁着蓝光的戴森球模型,其复杂的结构与精细的设计让人叹为观止。他的眼神中透着坚定与执着,凝视着模型,仿佛在与宇宙对话。周围,东域的顶尖科学家们围坐在一起,每个人面前的终端屏幕上都跳动着密密麻麻的数据和公式。</p>

“各位,虽然我们已经掌握了重核聚变技术,能产生大量电力,但这对于我们未来的发展来说还远远不够。”薛逸辰的声音低沉而有力,打破了实验室里的寂静,“我们的目标是突破2级文明,这需要近乎无限的能源支持,戴森球计划迫在眉睫。”</p>

首席能源科学家林宇皱着眉头,看着手中的数据板,开口道:“理论上,戴森球通过捕获恒星的能量,能为我们提供海量能源。但建造戴森球谈何容易,仅材料这一项,就是个天文数字。”</p>

薛逸辰微微点头,目光扫过众人:“没错,材料是个大问题。目前,我们先用ur材料代替。虽然ur材料珍贵,但以我们现在对它的储备和开采能力,短期内支撑前期建设还是可行的。等我们升到2级文明,珠穆朗玛峰山壁上的主ur活矿脉和无数子矿脉,还有虚空裂隙,都会升级成产ax矿石的矿脉,到时候就能制作出ax材料,满足后续需求。”</p>

一位年轻的天体物理学家忍不住发问:“可是,薛先生,戴森球的形态选择也是个难题。戴森壳虽然能最大程度捕获能量,但材料强度和引力平衡问题几乎无法解决;戴森云由众多收集器组成,虽现实性高,但轨道复杂,能量传输也有损耗;戴森环或戴森网相对容易实现一些,可覆盖范围和能量捕获效率又比不上戴森壳。”</p>

薛逸辰微微一笑,抬手在终端上操作了几下,投影中的戴森球模型开始切换不同形态,展示着每种形态的优缺点。“这正是我们今天要深入探讨的。我倾向于从戴森环开始,逐步扩展,最终接近戴森云的效果。这样既能降低初期难度,又能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材料的升级,不断提高能量捕获效率。”</p>